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和在階級社會堅持階級分析的方法,是評價一切歷史人物所必須遵循的兩條基本原則。階級社會中的每一個歷史人物,總是一定階級的代表,陸羽也不例外。那么,陸羽是什么階級的代表呢?這應該從他生前所處的階級地位、政治思想來作一些具體分析。過去,特別是十年動亂期間,我們學術(shù)界在歷史人物評價問題上,受極左和林彪、江青反革命政治路線的影響,實用主義、血統(tǒng)論、唯成份論替代歷史主義和階級分析,曾出現(xiàn)過一片混亂的局面。如在“評法批儒”的鬧劇中,就流行過這樣一個簡單公式:“法家是進步的,進步人物必然就是勞動人民出身或代表勞動人民的。”這種流毒,一度也曾反映到陸羽的研究上來。如有人就提出“陸羽是勞動人民出身的茶葉專家”和別的什么家。事實到底是怎樣呢?這是我們現(xiàn)在必須統(tǒng)一和應該搞清的問題。
不錯,陸羽幼年和年輕的時候,曾是一個棄嬰,較長時間寄養(yǎng)廟中,也流落做過伶人。由這些來說,的確,陸羽早年的生活,是極其不幸和艱辛的。但這些也同時清楚顯示,由此就判定陸羽是“勞動人民出身”,根據(jù)也是不足的。作為棄嬰,陸羽的親生父母,多半是窮困的勞動人民,這是極其可能的。但是,決定一個人的階級和出身,不是血緣,主要是他后天的經(jīng)濟和政治生活。陸羽小時,在寺院的生活時間較長,唐朝和尚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是較高的,因此,我們下說陸羽是出身僧侶地主,但絕對也不能說他是出身勞動人民。至于他一度充作伶人,當時的演員,是屬于下層社會的階級,不過和一般勞動人民,如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也還是有區(qū)別的。所以,從這些具體情況來看,陸羽可能是勞動人民所生,但他后來的生活,改變了他本來應該與父母階級一致的出身。其實,對陸羽的階級分析,出身怎樣,這并不關(guān)重要,主要的,還在于看他自己的階級地位和后來階級關(guān)系的變化。關(guān)于陸羽的階級地位,從耿稱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①的詩句來看,其同時代的人,是把他看作“士”的階層的。
士在唐朝,因出身和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不同,一般還可劃分為二類:一是高門大族出身的“子弟”;一為沒有世襲政治特權(quán)、出身普通地主“寒門”的所謂“寒士”。陸羽不是“子弟”,嚴格說也不能算地主出身,但從歸屬來說,他應該也只能算是一個寒士。因為陸羽脫離伶界進入士的行列以后,不務本,后從士,他的生活,或為地方官員的門客,或衣食于寺廟,或接受友人的贈助,基本是依附官僚和僧侶地主為生的。這里附帶說明一點,過去有人說陸羽是“勞動人民出身”的另一理由,是他“居住柴門茅屋,生活非常清苦”。事實并不如此,以其在浙西和上饒的境況說,如皎然《喜義興權(quán)明府自君山至集陸處士羽青塘別業(yè)》、《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陸處士羽新宅》等詩句反映,陸羽隱居浙西期間,數(shù)遷其居,宅旁還有綠籬藤架,柳蔭花徑,住房還是比較講究的。至于后來上饒的寓所,依山鑿石,引泉構(gòu)亭,前后有叢竹、茶園,孟郊吟之為“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①,構(gòu)筑更是高雅。從這些史實來看,陸羽后來的生活,是不拮據(jù)的。
我們稱陸羽是寒士,這是就其階級地位而講的。他早年的艱苦生活,和流落社會底層滾爬的伶界經(jīng)歷,這些雖不能決定他的出身和后來的階級地位,但對他后來一生的思想還是有影響的。如陸羽早年的坎坷生活,使他一生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在業(yè)伶階段,由于直接生活于勞動人民中間,決定他比一般寒士,更了解和熟悉勞動人民,更關(guān)心和同情勞動人民。因此,陸羽這位寒士,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應該算是一位具有一定勞動人民感情的進步知識分子。
由士的這一身分決定,陸羽的主要政治思想,自然也就是儒家思想,從現(xiàn)存的一些史料看,陸羽信仰或推崇儒教的思想,不是在成士以后,而是早年寄居寺院時期就萌發(fā)了。如陸羽在他所寫的《自傳》中講:“九歲學屬文,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yè),予答曰:‘終鮮兄弟’,無復后嗣,染衣削發(fā),號為釋氏,使儒者聞之,得稱為孝乎?!
羽將??资ブ目珊酰?!”②說明陸羽從小對儒教的封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等內(nèi)容,就信奉和熟悉的。在他長大以后,他對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不但尊崇,而且還親加補充。據(jù)記載,在他的作品中,就曾撰寫有《君臣契》三卷,《江表四姓譜》八卷。
這些著作,由名即知,是宣揚和維護封建秩序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器重和利用儒教的核心一點,就是它的“忠君”思想,陸羽二拒詔封,現(xiàn)象上反映他好似不尊敬皇帝,不肯為皇帝服務,這只是他矛盾心理的一個方面。實際上,在陸羽的內(nèi)心深處,他對皇帝還是忠心耿耿的。
如安祿山亂時,他作《四悲詩》,劉展反江淮時,又作《天之未明賦》,每當危及社稷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他的忠君思想,通過憂國憂民的詩篇,就活現(xiàn)了出來。據(jù)記載,他的這二首詩,“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這就是說,他的這些如泣如訴的詩句,不但凝集了他對皇上的忠心,還引起了社會的共鳴,在當時實際起到了鼓動大家保衛(wèi)宮廷,救助皇上的作用。
由上可以清楚看出,陸羽的儒家思想是極其嚴重的,但他也不完全是一個儒家或儒生。陸羽的基本或主導思想,是和當時奉行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想相一致的。即是說,他的基本思想中,有儒教的東西,也有佛道的內(nèi)容,唐玄宗推崇儒道,但沒有反佛、抑佛,他推行的還是先前三教合一的政治思想。陸羽幼年在寺廟生活過一個很長時期,所以他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比別的人更能容易接受。這一點,我們從陸羽的著作和社會活動中,也可清楚看出。如陸羽交游相善的人物中,不但有許多高官名士,也有和尚、道士。他和皎然是“緇素忘年交”,這是人所共知的。除皎然而外,他相交的僧人還有靈澈、道標,道士吳筠、女冠李冶等等。他和這些友人游聚中,除吟詩作賦相互酬答以外,也常一起共討經(jīng)義和三教學說。如皇甫冉在《送陸鴻漸赴越》的詩序中,就講到陸羽在皇甫冉家小住時,兩人在一塊“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言詩,也論儒佛。再從陸羽的生活看,他曾用“無嗣為不孝”的理由,拒絕剃度,但后來他還是終身不娶,隱居獨處。這有沒有其他原因?不清楚;但從這符合僧規(guī)和修心、主靜的道學來說,受到佛道教義的影響、約束,無疑是明顯的。另如陸羽曾著《占夢》三卷,這當然是匯集民間占夢之說而成,但民間占夢的內(nèi)容中,本身就集中了佛道的各種宗教唯心主義思想。因此,從上述這些來說,陸羽的基本或主導思想,應該是一種以儒為主,儒、佛、道兼有的思想。
當然,陸羽的基本思想或主導思想,并不是他的全部思想。一個人的思想,是一個復雜和不斷發(fā)展的體系,在陸羽的各種認識和行為方面,受歷史和社會的影響、制約,他還有各種各樣的具體思想。也舉例說,以陸羽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而言,由于受當時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他在精神上,就長期處于一種積極昂揚和消極頹喪的矛盾狀態(tài)。如果我們把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背景,簡單概括為是一種經(jīng)濟、文化的繼續(xù)繁榮和政治日趨腐朽黑暗的矛盾結(jié)合的話,其繁榮上升的一面,激發(fā)和決定了陸羽對人生、事業(yè)的積極態(tài)度。用現(xiàn)在的口語說,陸羽是一位在逆境中自學成材的典范。如他為了學習儒學,歷試賤務而不輟,無紙學書,“以竹畫牛背為字”,“或時心記文字,懵焉若有所遺”。他為了編寫《茶經(jīng)》和其他許多著作,“荊吳備登歷,風土隨編錄”,“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①;廣泛調(diào)查,博覽群書,孜孜以求,鍥而不舍,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印,執(zhí)著進取,后來終于成了一位博學多才的杰出學者。在為人處世上,他嚴肅篤信,“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guī)切至忤人”;“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①。這些都表現(xiàn)了陸羽積極昂揚的精神一面。但面對社會黑暗和墜危的一面,如陸羽在《自傳》中所說,他平時“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jīng),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②,又顯示出他對人世的怨尤郁悒、迷惘失悔的心理。這個例子和上面陸羽的基本思想,說明這位歷史偉人,并不是先天的圣哲,他的思想、實踐和成就,仍然是受他所處的時代、階級地位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③所以,我們根據(jù)史實,稱陸羽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思想兼蓄的寒士,決不是對他的一種否定和貶低,而是實事求是,還他歷史的本來面貌。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我國歷史上的許多科學家、文學家,他們本身就是僧人和儒生,這并不阻礙他們的所好所長和在這些方面作出卓越的貢獻。因此,陸羽不是出身或?qū)儆趧趧尤嗣?,這并不影響他的功績和偉大。他不是以其出身,而是以其茶學和其他學術(shù)方面的杰出成就彪炳千古,光照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