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如明江梅妃是莆田人最津津樂道的一個古代女人。有關她的人文故事很多,但卻很少有人把她同飲茶聯(lián)系起來。事實上,研究梅妃,研究莆田茶話,都不能忽略江采蘋。我們知道,斗茶是我國飲茶史上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和一種品飲方法。從江采蘋身上,我們可以證實斗茶的起源不是在宋代,而是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據《梅妃傳》記載,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曾與梅妃斗茶:(玄宗)與(梅)妃斗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斗茶今又勝我矣?!卞鷳曉唬骸安菽局畱?zhàn),誤勝陛下,設使調和四海,烹飲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這則記載雖然沒有介紹斗茶的具體情況,但我們卻從中獲得了許多信息:斗茶并非起始于宋代,早在唐代就已風行宮廷;出身莆田農家的江采蘋能得心應手地同唐玄宗斗茶,說明當時的莆田民間盛行斗茶。同時,也從另一方面告訴世人,蔡襄之所以能寫下《茶錄》這部不朽名著,完全得益于莆田自古已然的飲茶氛圍。那么,什么是斗茶?斗茶,又稱茗戰(zhàn),就是在品茶時為了評出高低,決出勝負而進行的一種飲茶方法。我省的建陽、南平一帶是斗茶的源頭,后流行全省,再逐步向北方傳播,大約在明代消亡。宋徽宗在《大觀論茶》里,對斗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據記載,斗茶是重在觀賞的綜合性技藝,包括鑒茶辨質、細碾精羅、候湯燥盞、調和茶膏、點茶擊拂等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都須精究熟諳,最關鍵的工序為點茶與擊拂,最精彩部分集中于湯花的顯現(xiàn)。衡量斗茶勝負的標準,一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湯花色澤鮮白、茶面細碎均勻為佳;二是看盞的內沿與湯面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保持時間較長、緊貼盞沿不散退的為勝,而湯花散退較快、先出現(xiàn)水痕的則為輸。斗茶時,操作者需要心到、手到、眼到,既緊張謹慎,一絲不茍,又運作自如,風致瀟灑;觀賞者屏息靜聲,視操作起落傾旋,觀茶湯變幻散聚,即興味熱烈,扣人心弦,又妙趣橫生,雅韻悠深。斗茶時,白色湯花與黑色建盞爭相輝映的外部景觀,芬芳茶香與濃郁茶情注入心頭的內在感受,不僅給人物質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