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底,市志辦方留章同志收到四川友人有關(guān)資料一束,從而提供了武夷茶早在北宋時就已移植于四川的史實。我國的茶葉最早發(fā)源于西南的貴州、四川及云南一帶,后來逐漸向東南推移發(fā)展。四川有茶之史應(yīng)早于福建很久。而北宋年間,武夷茶卻重返巴蜀,榮歸故里,這是一件值得今人研究的事情。
1988年,四川萬源縣文物保管所進(jìn)行全縣文物普查時,第一次在大巴山崇山峻嶺的該縣石窩鄉(xiāng)古社坪村,發(fā)現(xiàn)了一方保存完整的石刻,記載著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從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于該地種植的始末。石刻全文如下:
紫云平(坪)植茗靈園記
竊以豐登勝概,埡洼號古社之平(坪)。從始開荒,昔曰“大黃舍宅”。時在元符二載,月應(yīng)夾鐘,當(dāng)萬卉萌芽之盛,陽和煦氣已臨。前代府君王雅與令男王敏,得建溪綠茗,于此種植,可復(fù)一紀(jì),仍喜靈根轉(zhuǎn)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計,示后世之季子、元孫,彰萬代之昌盛,覆茗物而繁盛。至于大觀中,求文于蓬萊釋,刻石以為紀(jì)??蓚黧w面觀瞻,歷古今而不壞。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也。詩曰:
筑成小圃疑蒙頂,分得靈根自建溪。
昨夜風(fēng)雷先早發(fā),綠芽和露濯春畦。
大觀三年十月念三日王敏記
弟王古
兄王俊
該石刻確鑿地說明了這一事實,即:王雅與其子王敏,于北宋元符二年春天,萬里迢迢地把武夷山奇茗移植到川北萬源縣。石刻所說“得建溪綠茗,于此種植”,即是此意。還應(yīng)補(bǔ)充說明一點,石刻中的“建溪綠茗”亦即武夷茶。此有范仲淹詠茶詩為證:“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蔽湟纳皆诮ㄏ狭鞯某珀栂希饰湟牟璩S薪ㄏ?、建茶或建州茶之稱。范仲淹生于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他著詩極力贊美武夷茶之時,武夷茶正以“臘面茶”的貢茶形式,極享盛譽(yù)于京城和全國。蜀人王氏父子慕茶名,羨其利,于范公后的四十七年的元符二年歷經(jīng)周折,將已享名百余年的武夷茶的茶苗移植于四川萬源縣的古社坪,誠可信也!種植之后,效果極佳。石刻中的記載可資證明:“可復(fù)一紀(jì),仍喜靈根轉(zhuǎn)增郁茂。”古以十二年為一紀(jì)。石刻記載剛移植時“時在元符二載(公元1099年)”而撰文勒石時(即石刻的落款時間)為大觀三年(公元1110年)。前后相距十二年。恰為“一紀(jì)”的約數(shù)。雖歷一紀(jì)時期,而種植之茶苗長勢頗好,茶主欣喜之情躍然,故勒石以為豐碑。另外,碑刻文中的“仍喜靈根轉(zhuǎn)增郁茂”和贊詩“分得靈根自建溪”中都提到“靈根”,從而揣度王氏父子是采取“茶苗移栽”方法來襄此善舉的。
碑刻題額與內(nèi)文似有一處不符。題額指植茗地點為紫云坪,內(nèi)文則稱古社坪。細(xì)細(xì)揣度,則毫無矛盾。紫云坪即古社坪之美稱?!白显啤敝从诓铇淞鞴庖绮?,呈現(xiàn)紫色。史載,福建建溪茶品有芽呈紫色者。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云:“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jié)就紫云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熏凝埃?!奔纯少Y證明。他在另一首詩中還極力謳歌:“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王敏請人書寫碑文時,為圖吉利,故將古社坪美稱為紫云坪,而置于題額之首。石刻為文欠佳,尚有幾處語病。如立碑者稱自己為先父的令男(“前代府君王雅與令男王敏”),可見立碑者為勞動者,不識文字。而代筆的和尚(“蓬萊釋”)也僅通文墨,故留下笑柄。但該碑的價值不在于文采,而真正在于如實記述了古代的茶事活動!
碑刻于1988年發(fā)現(xiàn)后,糾正了萬源縣歷代縣志中的許多謬誤和疏漏之處,并引起了文物界、茶葉界的高度重視。一致認(rèn)為這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也是年代最早的記載種茶活動的石刻文字資料。還應(yīng)是最早記載武夷茶的珍貴石刻。從這資料可以看出,武夷茶在北宋時不僅已悄然步入宮庭,而且武夷茶樹還從東移植到西南的四川,可謂是重返巴蜀,榮歸故里??梢娢湟牟枰颡毾泶笞匀换轁?,品質(zhì)特佳,受到朝野賞識,知名度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作為茶之起源的巴蜀,也慕名而來,請她返梓耀宗。這方石刻的發(fā)現(xiàn)是進(jìn)一步研究武夷巖茶的原始材料,因而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