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心備器:泡茶、品茶都要平心靜氣。沖泡綠茶宜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以便能欣賞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仙姿。此外,茶具尚有茗爐、石英壺、茶筒、茶匙、茶巾、水盂、茶盤、賞茶盤等。
2、擇水候湯:“靜茗蘊香,籍水而發(fā)”,“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也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古人早就認識到水對于茶的重要性。陸羽《茶經(jīng)》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以泉水為佳,要選擇清、輕、甘、活的軟水。“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湯成于火”“活水還須活火烹”,烹泉煮水要用活火。
3、佳茗酬賓:黃山毛峰產(chǎn)于黃山風景區(qū)和徽州區(qū),名山名茶相得益彰。黃山毛峰外形酷似雀舌,白毫顯露,呈象牙色,芽帶一小片金黃色魚葉,俗稱“金黃片”,此為黃山毛峰的外形特征。
4、流云拂月:用熱水燙洗茶杯,使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韋應物詩云:“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皎然詩云:“此物清高世莫知”。茶是圣潔之物,茶人要有一顆圣潔之心,茶道器具必須至清至潔
5、佳人入宮:將茶葉投入玉潔冰清的茶杯中。蘇軾詩云:“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茶品如人品,佳茗似佳人。將茶輕置杯中如同請佳人輕移蓮步,登堂入室。置茶時切勿使茶葉散落杯外,惜茶,愛茶是茶人應有的修養(yǎng)。要想泡一杯好茶,茶葉與水的比例要適當。一般來說,茶與水的比例大致為1:50,即每杯用茶2-3克,注水100毫升。
6、松風初鳴:陸羽《茶經(jīng)》有水三沸之說,“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泉涌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蘇軾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楊萬里詩云:“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靜坐爐邊聽水聲,如秋風蕭瑟掃過松林,濤聲陣陣。沖泡黃山毛峰茶,水溫90"C左右為宜,即蟹眼乍起、松風初鳴之時。
7、溫潤靈芽:用“回旋注水法”注水入杯少許,潤澤茶芽溫潤的目的是使茶葉吸水舒展,以便在沖泡時促使茶葉內(nèi)含物迅速析出。
8、鳳凰點頭:經(jīng)過溫潤的茶芽已經(jīng)散發(fā)出一縷清香。首先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將水壺由上而下反復提舉三次,使水壺有節(jié)奏的三起三落,這一注水手法被稱之為“鳳凰三點頭”。一是經(jīng)過三次高低沖瀉,使杯中茶葉在水的沖激上下翻滾,促使茶葉內(nèi)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且使茶湯濃度均勻;二是對賓客表示敬意;三點頭象征謙遜、真誠,如同行鞠躬禮。
9、雨后春筍:在開水的浸潤下,茶芽漸漸地舒展開來。先是浮在上面,爾后又慢慢沉下。茶芽幾浮幾沉,直立杯中,猶如萬筍林立,千姿百態(tài)。嬌嫩的茶芽在清碧澄凈的茶湯中隨波搖曳,仿佛在舞蹈。
10、初奉香茗: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在我們將這一杯芬芳馥郁的香茗獻給佳賓。
11、聞香觀色:品茶須從色、香、味、形入手。黃山毛峰香氣馥郁,清幽的茶香隨著裊裊熱氣縷縷飛出,令人心曠神怡。杯中湯色清澈碧綠,洋溢著大自 然綠色的生機。
12、賞形品味:黃山毛峰芽頭肥壯,形似雀舌。滋味鮮醇,回味香甜爽口。趁熱品啜茶湯的滋味,細品慢啜,體味茶的鮮醇、淡雅,從淡淡的茶味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和、至真、至美地韻味來。周作人先生說:“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地陶瓷茶具,同兩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的夢”。梁實秋先生說:“清茶最為風雅,主客相對只有清茶一杯,濃濃的,澀澀的,綠綠的”。品茶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一種文明的熏陶。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人生的況味。
13、重酌釅香:高檔綠茶一般沖泡三次,以第二泡茶的色、香、味最佳。
14、再賞佳韻:第二泡茶香最濃,滋味最佳,要充分體驗甘澤潤喉、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的感覺。
看著碧綠清澈的茶湯,嬌嫩的靈芽,仿佛是聽一曲春天的歌、看一幅春天的畫,讀一首春天的詩,如同置身在一片濃濃的春色里,體會綠茶那種春天的氣息。
15、謝茶收具:靜坐回味,茶趣無窮。皎然詩云:“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盧仝(tong)詩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蘇軾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趙樸初先生詩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职偾з?,不如去吃茶”。茶道是飲茶得藝術,更是生活得藝術。
16、相約再見:今天我們在此共飲清茶是一種緣分,期待我們有緣再次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