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它的發(fā)展與武夷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有著不解的生命情緣。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同時接納了儒、釋、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獨特文化構(gòu)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內(nèi)蘊。武夷茶文化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繁榮,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贏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飲茶論道,感悟人生,共贊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進茶道的精神,為武夷茶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學(xué)鼎盛于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dāng)推朱熹,儒家們倡導(dǎo)的人生處世原則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子理學(xué)這一思想體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zhèn)?。因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講學(xué)、著書、立說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吸納了武夷茶道所倡導(dǎo)的修身養(yǎng)性的生命理念,與理學(xué)思想形成了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與統(tǒng)一。無論是朱熹親手植茶的生動故事,還是朱熹吟詠武夷茶的眾多詩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論道的靈感火花及茶事逸聞,均都透出了濃濃的文化色澤,鋪展出武夷茶獨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詠武夷茶》:“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鎮(zhèn)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這是一幅何等寧靜且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采茶景象!透過這和美閑淡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心靈深處的淡定從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蘊。這就是朱熹與武夷茶的一種心靈默契和情感溝通。
武夷禪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代以來,武夷山的寺廟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禪語與“六六三三疑道語”遙相呼應(yīng)。“千萬峰中梵室開”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時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廟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遠離塵世、歸隱山中,他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中,伴著晨鐘暮鼓與繚繞的香火,把修身養(yǎng)性作為生命的最高境界來推崇。種茶、制茶和品茶已成為他們修行的一個重要載體,許許多多的頓悟都是在這茶事活動和品茗意蘊中獲取靈魂的啟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對武夷茶也是情有獨鐘,曾寫下許多贊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詩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幾乎成了他人生的經(jīng)典故事。他在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終獲取了“茶禪一味”的真諦。在武夷佛教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不與武夷茶結(jié)緣的寺廟,寺廟周遭的茶園幾乎與寺廟一樣悠久。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與武夷茶的“蘊和寓靜”的稟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許多僧人就是通過品飲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諦和世間萬象的玄機,最終修成正果,實現(xiàn)生命意蘊的飛躍。
武夷山道教與武夷茶也有著割舍不斷的生命情緣。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漢武帝封禪武夷君這一歷史時期,以“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以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蘊含和營造的恬淡靜美的高遠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導(dǎo)的人與自然和諧靜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從品飲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詩文著作。其中不少是描寫贊美武夷茶的。他把對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進了自己的血脈里,便融會貫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義中去,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夠友好相處、共求發(fā)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榮局面,其一要歸功于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鏈接。因為武夷茶“蘊和寓靜”的稟性,與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達成心靈的共鳴,三大教派正是通過品飲武夷茶,讓靈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過濾,最終贏得生命的升華。所以說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贊美,武夷茶的發(fā)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蘊,才有了生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