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初四日,唐僖宗歸安佛骨于法門(mén)寺,以數千件皇室奇珍異寶安放地宮以作供養。1981年8月24日,法門(mén)寺明代真身寶塔半壁坍塌,1987年4月3日發(fā)現唐代地宮,考古工作者進(jìn)行科學(xué)發(fā)掘。在地宮后室的壇場(chǎng)中心供奉著(zhù)一套以金銀質(zhì)為主的宮廷御用系列茶具。這套以唐代僖宗皇帝小名——“五哥”標記的系列茶具,引起全世界茶文化界的矚目。
地宮出土的咸通十五年(874)《物帳碑》碑文中言道:懿宗供奉:“火筋一對”,僖宗供奉:“籠子一枚,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二十兩。鹽臺一付,重十二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付,七事共重八十兩。”“七事”何指?對照實(shí)物當為茶碾子、茶碢軸、羅身、抽斗、茶羅子蓋、銀則、長(cháng)柄勺等。從茶羅子、茶碾子、碢軸的鏨文看這些器物制作時(shí)間是咸通九年(868)至咸通二十年(879)。鎏金飛鴻紋銀則、長(cháng)柄勺、茶羅子等器物上刻劃有“五哥”字樣,僖宗是懿宗第五子,宮中昵稱(chēng)“五哥”,《物帳碑》也將其作為“新恩賜物”列在“僖宗供物”名下。由此可見(jiàn),這些茶具是僖宗皇帝御用真品無(wú)疑。
現將法門(mén)寺地宮珍寶中所列茶器,以及與飲茶緊密相關(guān)的飲器,結合大唐宮廷茶道茶煮茶史實(shí),分類(lèi)簡(jiǎn)述如下。
1、鎏金壺門(mén)座茶碾子
通高7.1厘米,長(cháng)27.4厘米,槽深3.4厘米,轄板長(cháng)20.7厘米,寬3.0厘米,全重1168克。通體呈長(cháng)方形,由碾槽、轄板和槽座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與槽座焊接。槽身兩端為如意云頭狀,兩側各有一只飛雁及流云紋。槽座嵌于槽身,座壁有鏤空壺門(mén),門(mén)之間飾天馬流云紋。茶碾子打開(kāi)后,上置純銀鍋軸,軸長(cháng)21.6厘米,軸徑8.9厘米。軸刃有平行溝槽,軸桿圓形,中間粗兩端細,其上鏨刻“五哥”兩字,表明此器為唐僖宗供奉。軸孔四周鏨團花,外飾流云紋,鏨文上有“碣軸重一十三兩(唐代重量單位)”,軸可來(lái)回轉動(dòng)。
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時(shí),供碾碎餅茶之用。
2、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mén)座茶羅子
通高9.5厘米,羅身長(cháng)13.4厘米,寬8.4厘米。屜長(cháng)12.7厘米,寬7.5厘米,高2.0厘米。座長(cháng)14.9厘米,寬8.9厘米,高2.0厘米,全重1472克。通體呈長(cháng)方形,由蓋、羅、屜、羅架、器座組成,均系鈑金成型,紋飾涂金。蓋頂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并襯以流云。蓋剎四周各飾一和合云。羅架兩側飾執幡駕鶴仙人,另兩側為相對飛翔的仙鶴,四周飾蓮瓣紋。羅和屜均為匣狀,中夾羅網(wǎng),屜面飾流云紋,有拉手。羅架下有臺形座器,設鏤空壺門(mén)。
茶羅子,即茶篩。它是餅茶經(jīng)茶碾碾成碎末后作篩茶用的。
3、金銀絲結條籠子
通高15.0厘米,全重335克。有蓋,直口,深腹,平底,四足。蓋為穹頂,籠有提梁,蓋與提梁間有鏈相連。整個(gè)籠子用極細的金銀絲編織而成。
條結籠子,主要供烘烤餅茶后,趁熱裝入紙袋,作為一種貯器,暫存于此。
4、鴻雁球路紋銀籠子
鴻雁球路紋銀籠子,可供作為烘烤餅茶的用器。因唐時(shí),人們飲的是餅茶,飲茶時(shí)要將餅茶先進(jìn)行烘烤后,再經(jīng)碾碎,方可煮茶飲用。
5、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
盒高12.0厘米,長(cháng)17.3厘米,寬16.8厘米。盒體作四出菱弧形,之為直口,直壁,淺腹,平底,喇叭形圈足。鈑金成 型,紋飾鎏金。盒蓋、盒身,上下對稱(chēng),以子母口扣合。蓋面隆起,鏨有奔獅、西蕃蓮和蔓草。盒蓋、盒身各鏨一圈二方蓮葉蔓草,并以魚(yú)子紋為地。盒底緣鏨一圈蓮瓣紋。它是唐懿宗延慶節進(jìn)奉用器。
銀盒,可作為貯存餅茶的用器。
6、鎏金雙鴛團花銀盆
通高14.5厘米,口徑46.0厘米,足徑28.5厘米,足高2.5厘米,壁厚0.6厘米,總重6265厘米。澆鑄成型,紋飾鎏金。盆為葵瓣形侈口,圓唇,斜腹下收,有矮圈足。盆口有一圈蓮瓣紋,盆壁分四瓣,每瓣鏨兩個(gè)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只鴛鴦,還襯有流云和闊葉紋。盆腹內外,花紋雷同。盆底有一對嬉戲鴛鴦為中心的石榴團花淺浮雕。圈足微外撇,外飾二十四尕蓮花。
此外,可作為金銀器的茶器,還有鎏金卷草紋柄銀勺、素面銀香匙等
鎏金伎樂(lè )紋調達子(飲茶用)
摩羯紋蕾鈕三足鹽臺(放鹽用)
鎏金銀龜盒(放茶粉用)
鎏金飛鴻紋銀匙(量取茶粉用)
系鏈銀火筋(夾木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