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在今陜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達鼎盛,終于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以下信息由愛茶網收集整理來源于網絡: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
(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fā)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yōu)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于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
(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huán)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
(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發(fā)展歷程
耀州窯始于唐代,當時燒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較大發(fā)展,北宋末為鼎盛期。其窯址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zhèn)、立地鎮(zhèn)、上店鎮(zhèn)及玉華宮等窯在內。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qū)之一。
耀州窯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于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范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zhèn)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xiāng)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制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