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問世以來,就與書畫名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傳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當年在蜀山講學期間,親自設計了"提梁壺",并在壺上刻下了"松岡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這是宜興紫砂壺與書法藝術(shù)的最早結(jié)緣。
自明朝時興散茶沖泡法開始,紫砂壺以其優(yōu)異的材質(zhì)和獨特的功能,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茶具,也成為文人士大夫的掌中新寵。特別是書畫名家,以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間接或直接參與到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之中,或為紫砂壺撰制壺銘,從而將紫砂壺這一普通的飲茶器具,提升到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藝術(shù)品位,既能夠把握賞玩,又可以珍藏的藝術(shù)品。書畫名家與紫砂文化的聯(lián)姻,成為一種傳統(tǒng),自明清到現(xiàn)代,綿綿不絕,名家名壺交相輝映,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藝苑佳話。
通過定制的方式間接影響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是明清時期的影響方式之一。如董其昌、潘允端、黃彭年、端方等,還有一些則把當時紫砂名匠請到家中當幕賓依式制壺。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壺藝收藏家陳繼儒對茗壺有很高的鑒賞能力,曾聘請制壺好手蔣時英至家中制壺,然后陳繼儒為之書銘,名工名士,世稱"雙絕壺"。后時制壺名家時大彬游婁東,與陳繼儒討論品茶試茶之奧妙,茗壺才由大而改小,成為史上一件趣聞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