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泥壺
潮州紅泥茶壺可塑性有待提高 燒成率也極低
加點宜興紫砂 添點潮州文化
“雖然使用了宜興紫砂制壺,但我的茶壺還是潮州而不是宜興的”,潮州知名陶瓷工藝師謝華將紫砂使用在潮州傳統(tǒng)的紅泥茶壺工藝上,力爭能將商品化的潮州茶壺工藝引向作品化。在他看來,潮州的茶壺生產的突破處是材質和造型——這完全有望在未來10年中實現(xiàn)。
謝華生于制壺世家。在1985年時,年僅十余歲的謝華就開始制壺生涯。潮州茶壺自清代就開始,主要是紅泥茶壺,歷來也有多名大師出現(xiàn)。但由于潮州茶壺多用于沖泡功夫茶,實用性強,因此并未強調其藝術性;加上純粹使用紅泥,其可塑性差;因為泥的可塑性差,燒成率也極低。
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潮州紅泥茶壺工藝隨著產業(yè)化發(fā)展興盛起來,謝華也因此賺到了一桶“金”。然而,當他接觸了來自東南亞、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收藏者后,他才有新的領悟:潮州紅泥茶壺僅僅是商品,價值永遠不可能很高;只有被收藏者青睞的藝術品才可能有價值不斷上升的可能。被這些收藏者青睞的就是宜興紫砂壺。
曾搬回幾噸紫砂進行研究
此后,謝華幾度到宜興學習,甚至從宜興搬回幾噸紫砂進行試驗。他了解到,潮州紅泥茶壺的缺陷在于全為純泥,而宜興紫砂中有10%~15%為泥土,透氣性強、工藝難度大、制作時間長,另外,其可塑性強,且可在表面進行工藝創(chuàng)作。
另外,經過親身體驗他才了解到,市場上流傳的許多關于紫砂的知識是錯誤的,如部分收藏者認為壺面越光滑越好,有的認為要在表面劃火柴來確定壺的優(yōu)劣,經過幾年的學習,加上與古董商人的交往,他逐漸練就了一雙鑒定和鑒賞紫砂壺的“毒眼”。
1995年,他開始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他把潮州茶壺上傳統(tǒng)的手拉坯工藝運用在紫砂壺上,還把潮州文化作為紫砂壺的題材。如今年在廣東傳統(tǒng)工藝美術精品展上獲得金獎的“廣濟壺”,就是把潮州著名的廣濟橋(即湘子橋)縮小后完整地嵌在一把手拉壺上。
他認為,應該努力把紫砂應用在潮州茶壺工藝上,發(fā)展新的潮州茶壺,變商品為藏品,適應市場不斷升級的需求。謝華認為潮州泥壺的工藝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未來必須從造型和材質上進行突破。對此他充滿信心,因為許多制壺者已經開始結合宜興紫砂的特征,進行試驗和配制;而茶壺工藝后繼有人,特別是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輕人逐漸進入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