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魯迅
茶被稱為“國飲”,茶與中國作家難分難舍,老一輩更是, 無論是魯迅、周作人兄弟倆,還是散文耆宿梁實秋、蘇雪林、楊絳等,都寫過《喝茶》的同題散文,盡管感覺迥然,年代有別,情趣各異,但無疑是散文天地中一道很難得的風(fēng)景。魯迅愛喝茶,從他的日記中和文章中記述 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 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中的弊病。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dāng)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么“悲哉秋之為氣也”,風(fēng)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福”,但在老農(nóng),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dāng)然不屬于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wèi)。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么倒地。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jié),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穿“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裝銳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dāng)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于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魯迅的《喝茶》,猶如一把解剖刀,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于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zhì)樸。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