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宇平仲﹐后人稱之為晏子﹐曾在齊靈公(前581年至前554年)﹑齊莊公(前553年至前548年)時為官﹐在齊景公時(前547年至前490年)任國相。
晏嬰在植物研究上看來是頗下了點工夫的﹐譬如“桔過淮南是為枳”的故事和“兩桃殺三士”的故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前者以桔枳之事回擊了楚王對齊人的譏諷﹐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后者則僅僅以兩枚桃子就為齊王除掉了三個飛揚跋扈的武士﹐取得了內(nèi)政上的成功。這種智能讓后人欽佩不已。
晏子任國相時﹐力行節(jié)儉﹐這點卻為茶所證實。采集了晏子事跡及其諍諫言詞的作品《晏子春秋》中說﹐晏嬰擔任齊景公國相時﹐吃的是糙米飯﹐除了三五佯葷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唐代“茶圣”陸羽把《晏子春秋》這段文字引入了《茶經(jīng)》中的《七之事》里。
但是﹐已故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對此卻不以為然。吳覺農(nóng)在其《茶經(jīng)述評》中說﹕
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時期﹐居住在山東的晏嬰﹐是否能在吃飯時飲茶﹐是很值得懷疑的。這是因為從我國茶區(qū)擴展的歷史來看﹐在春秋時期﹐除了茶樹原產(chǎn)地的西南地區(qū)早已有茶外﹐我國的其它地區(qū)﹐包括山東﹐是還不可能產(chǎn)茶的。
即使由于他身居國相﹐可能有人把茶作為禮品饋贈給他﹐但在戰(zhàn)國或秦代以前﹐基本上還是茶的藥用時期﹐晏嬰是不可能把作為藥物的茶與飯菜同時進用的。除此以外﹐又沒有發(fā)現(xiàn)關于晏嬰飲茶的其它記載﹐自也無法肯定他曾飲過茶。因此﹐陸羽把《晏子春秋》條列入《七之事》中﹐作為春秋時代茶的史料﹐是不適當?shù)?。另外﹐‘茗菜’二字﹐有的版本作‘苔菜’﹐認為晏嬰所吃的不是茶而是苔菜﹐那就更不應該把這條列入《七之事》了。
古今兩位“茶圣”對晏嬰吃茶一事看法截然不同﹐煞是有趣。
但更有人認為﹐“茗菜”就是茗菜﹐而不是茶和菜﹐也就是說﹐承襲上文﹐晏嬰不是飲茶﹐而是吃一種叫“茗菜”的菜。這一說法的依據(jù)是至今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等少數(shù)民族仍愛吃“涼拌茶菜”。 這種茶菜葉色黃綠鮮翠﹐有咸辣之味﹐又有茶香﹐ 用以佐食蕉葉糯米飯﹐味道非常爽口。另外還有南 方的名菜“龍井蝦仁”﹑“碧螺蝦仁”“樟茶鴨子”等 茶菜。遠的如果不說﹐近在山東的孔府名菜“茶燒肉”也是一例。
不過﹐茶在周武王是為貢品﹐在晏嬰?yún)s為低廉之物﹐一珍一廉﹐真是天差地別。但其實今天的茶人既求珍﹐也講廉﹐品質(zhì)上求珍﹐茶禮﹑茶道中講廉﹐一點不偏頗﹐這是今人勝古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