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朱權為了免遭明成祖朱棣的政治迫害,自湎茶學及戲曲、游娛、釋道,以作韜光養(yǎng)晦之計。但是到了其后裔朱宸濠時,偏偏顛了個倒,鋒芒畢露,焰勢直逼朝廷,分庭抗禮,圖謀不軌。正德七年(1512年),寧王朱宸濠為了招徠天下名士,以重金相聘一位才華橫溢的書畫家,但卻被他以重病推卻,分文不受,令這位王爺尷尬不已。他就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559年),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初名璧(一作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他才藝雙全,書畫、詩文無所不能,無所不精,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
文徵明為人正直,性格倔犟,不阿權貴,不交官府,有人說他四方乞詩文、書畫者接踵于道,而富貴人家不易得片楮,尤不肯與王府中人。他自己也在一首詩中說:門前塵土三千丈,不到薰爐茗碗旁,意思是說,即使門前聘邀的車馬卷起塵土三千丈,他還是呆在茶爐、茶碗邊,品茶自娛。對于寧王的重金強聘,他在《立春相城舟中》詩里說:未裁帖子試芳草,且覆茶杯覓淡歡,表明他不愿涉足豪門,只求清茶一杯的樂趣。
文徵明畢業(yè)嗜茶,繪有名畫《惠山茶會圖》(作于正德十三年,即1518年)和《茶具十詠圖》(作于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并有一百五十多首茶詩。
為了躲避寧王之流的干擾,他常常沉湎于茶中,以致于有些入魔。譬如,他對水的要求非常之高,常派人進山汲取寶云泉來烹茶,但他又怕挑夫為圖路途近便,隨便汲取其他水源來交差,于是他就以竹符(一種竹制的籌碼)為信物交給泉邊寺中的僧人,待挑夫來汲泉時,將竹符隨水一起帶回。這就是所謂的竹符調(diào)水,相傳為宋代蘇軾所創(chuàng)。
文徵明在《煎茶》詩中就寫道:竹符調(diào)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翠鬣香。有一次,宜興之友吳大本送來一種叫陽羨月的新茶,文徵明喜不自禁,即稱要松根自汲山泉煮,一洗詩腸萬斛泥。他本來打算竹符調(diào)水,不料連日大雪,山路難通。正在他為好茶難覓好水而煩惱時,另一位友好鄭太吉雪里送炭,為他送來號稱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這下讓文徵明興奮不已,詩思泉涌,寫下了《雪夜鄭太吉送惠山泉》一詩:有客遙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惠山前。兩年不挹松風面,百里初回雪夜船。青箬小壺冰共裹,寒燈薪茗月同煎……是夜,他即以名泉烹新茶。品味之余,他又寫下了《是夜酌泉試宜興吳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白絹旋開陽羨月,竹符新調(diào)惠山泉……文徵明嗜茶入魔可見一斑。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fā)動叛亂,但很快即被平定,朱宸濠自己也被處死。而文徵明清茗為友,品娛永日又四十年,謝世之時享年九十。茶禪一味,心領神會。百般機鋒,清清一杯。弱水三千,只取茶水。請吃茶去,普天同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