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道士徐渭書于石蚍山下朱氏之宜園。
文后鈐有白文印兩枚,一為“天池山人”,一為“青藤道士”,另鈐有“湘管齋”朱文印一方。徐渭在題跋中考證,此論為唐人盧仝作,非明代茶人陸樹聲所著。為這一千古名作注明出處,解決茶文化史研究上的一大疑點(diǎn)。
徐渭抄錄的《煎茶七類》,現(xiàn)留下草書、行書的書體各一。其中行書卷曾經(jīng)清代王望霖撰集、范圣傳鐫刻,收入《天香樓藏帖》中。刻石今藏浙江上虞縣曹娥碑廊,刻貼附有王望霖小楷尾跋:此文長先生真跡。
曾祖益齋公所藏,書法奇逸超邁,縱橫流利,無一點(diǎn)塵濁氣,非凡筆也。望霖敬跋。
并蓋有兩顆收藏印。尾跋中“非凡筆也”一語,對(duì)徐書作了高度的概括與贊美。
《煎茶七類》行書卷系論述茶道,如果從文學(xué)的角度講,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因?yàn)樗瞧婚L的單編文字,不妨抄錄如下:
一人品
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每傳于高流大隱、云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
二品泉
山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井貴汲多,又貴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貯陳,味減鮮冽。
三烹點(diǎn)
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俟湯茗相浹,卻復(fù)滿注。頃間,云腳漸開,乳花浮面,味奏,奏全功矣。蓋古茶用碾屑團(tuán)餅,味則易出;今葉茶是尚,驟則味虧,過熟則味昏底滯。
四嘗茶
先滌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縈。設(shè)雜以他果,香味俱奪。
五茶宜
涼臺(tái)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fēng)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
六茶侶
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山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者。
七茶勛
除煩雪滯,滌酲破睡,談渴書倦,此際策勛,不減凌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