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寧,走進本地人開的飯館,一落座,就有服務(wù)員給倒上一杯茶水。 初次喝的人,可能喝不慣,但喝過幾次后又會被那種獨特的味道吸引,這就是老西寧的熬茶,其中的主要原料就是茯茶。
老西寧人喝茯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據(jù)《明史?茶法》記載,早在明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前,茯茶就被規(guī)定為運往西北的官茶。唐代以后,茶葉由官方統(tǒng)制,貯存一地邊地府庫,交換馬匹,此為"官茶";而茶商由產(chǎn)地販運交售給茶馬司的茶葉,須向戶部納稅請領(lǐng)執(zhí)照,稱為"請引".每"引"規(guī)定可販茶100斤,納稅200錢;不及"引"者,謂之"畸零",另行發(fā)給"由貼".無"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為"私茶".當時朝廷為鼓勵茶商販運茶葉,每次將茶運到茶馬司交割后,都獎勵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為酬勞,由他們自己出售或換馬。因此種酬勞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發(fā)的,稱為"附茶".以后用諧音"茯"代替"附",便出現(xiàn)了"茯茶",沿用至今。
老西寧人有句俗話:"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茯茶在老西寧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舊時,青海人家常常在冬天熬制茯茶,熬好后的茶水呈紅色,表面似乎浮著一層油脂,喝下去暖融融的,還有點咸。熬茶不僅要放茯茶,還要加入鹽和荊芥,講究的人家還要放花椒等物,用文火慢慢熬煎,待諸味俱現(xiàn),才能?;稹?/p>
茯茶,是人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闹匾锲罚瓦B婚禮中也少不了它。
耄耋之年的羅耀南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茯茶在青海人家的婚禮中也有妙用。
婚禮中茶來茶往,是一種古老的遺俗。據(jù)明代陳耀文《天中記》所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生,故聘婦必以茶為禮".
舊時,青海民間說媒提親,先由媒人帶上兩包用紅紙包好、用紅線連在一起的茶葉送到女方家,這叫"走茶葉".同時,媒人向女方家人介紹男方家的情況,讓他們考慮后回話。媒人走后,女方家會多方打聽,看男方家和媒人說的是不是一樣,如果情況不符,就把茶葉退回去,婚事告吹,如果情況相符,女方家同意這門婚事,就告知媒人商定時間,讓男方到女方家見面,這時男方除帶上一些見面禮,還必須帶上茯茶兩包。
如果雙方都滿意,就可以確定"轉(zhuǎn)家"的時間了。"轉(zhuǎn)家"就是女方的父親和至親等四到六人去男方家做客,實際上就是實地考察去了。去時禮物隨意,但茯茶一定不能少。如果沒有意外,那么婚事就算是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送禮""娶親""回門"等一系列婚禮活動了。在這些活動中,茯茶依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都要邀請親朋參加婚禮,對一些至親,邀請他們參加的時候,一定要拿上包著紅紙的茯茶,否則就是失禮,會讓別人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