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茶是云桂湘等地苗族的一種傳統(tǒng)飲品,如果用茶的科學定義來衡量,其實這蟲茶并不是真正的茶,它實際上是一種名為“化香夜蛾”的糞便。人們食用這種蟲子的糞便的方法與我們飲茶相近,故而將其稱作“茶”。蟲茶約米粒大小,黑褐色,一碗開水,撮入10余粒,初時,只見茶粒飄于水面,繼而徐徐釋放出一根根綿綿血絲盤旋在水中,猶如晨煙霧靄,裊裊娜娜,蜿蜒起伏,散落水中,然后如飛絮般緩緩地散落到杯底。蟲茶汁水呈淡古銅色,甘醇爽口,香氣清郁宜人,頗似高檔綠茶。一般來說,500克蟲茶能供5口之家飲用一年以上。
蟲茶的制作過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當?shù)匾吧嗖枞~,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鉤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后,待曬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并保持濕潤。葉子逐漸自然發(fā)酵、腐熟,散發(fā)出撲鼻的清香氣息。生產(chǎn)蟲茶的昆蟲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廣,這種化香夜蛾,在這種香味的引誘下蜂擁而來,并在此產(chǎn)卵。約過10多天后,一條條暗灰色的夜蛾幼蟲便破卵而出,布滿了葉面,一邊蠶食著腐熟清香的葉子,一邊排泄著“金粒兒”。這些小毛毛蟲食量驚人,不消多長時間就會把堆集的腐葉吃光。這時,主人便收集這些“金粒兒”,剔除殘梗敗葉,曬干過篩,就得到粒細圓、油光亮、色金黃的“化香蛾金茶”,即“蟲茶”。更為講究的是,在陽光下曝曬后,還要在180攝氏度的鐵鍋里炒上20分鐘,再加上蜂蜜、茶葉,才成為優(yōu)質(zhì)的蟲茶。
蟲茶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已無從查考。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窮苦的山民吃不起茶葉,用化香樹葉代替茶葉作飲料,后來不請自來的化香夜蛾在這位山民積貯的樹葉上產(chǎn)卵繁殖,終日勞累的山民開始熬茶時并未注意到這些變化,連葉帶蟲全放入鍋里,直到茶水沸騰、香氣四溢時才引起了注意。這位山民通過細心的觀察、思索和實踐,終于發(fā)現(xiàn)了蟲茶。還有一種說法,清代乾隆年間,湘西城步苗民因不滿封建統(tǒng)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來鎮(zhèn)壓,將苗民圍趕入了深山。這樣一來,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摘茶葉等充饑。不料,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茶葉全被山蟲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蟲屎渣。饑不擇食的苗民便將這種蟲屎渣撮來沖水喝,發(fā)覺其味道不賴。于是日后就“改弦易轍”,干脆喝起了這種所謂的“茶”,并命名其為“蟲茶”。
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它,飲用了它。但說到底,這總是蟲類排泄物,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許有人對它產(chǎn)生一種不舒服的心理,但如果品嘗過它的清香和知道它的保健作用,你可能就會喜歡上它的。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蟲茶是一種很好的醫(yī)藥保健飲料。據(jù)記載,蟲茶具有清熱、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據(jù)說從清代乾隆年間起,蟲茶就被視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如今,蟲茶已聞名海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