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茶網(wǎng)訊: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lèi)之一,常飲能防癌,降血脂和減肥。在近年來(lái)新崛起的綠茶中,貴州湄潭的“湄潭翠芽”,無(wú)疑是此中翹楚,頗為奪目。

湄潭種茶歷史悠久。唐朝陸羽所著(zhù)《茶經(jīng)》中,就有湄潭茶味很美的論述。宋代則有以茶葉為上貢的記載。“湄潭翠芽”前身乃是湄江茶,早在抗日戰爭時(shí)期,設于湄潭境內的中農所相茶試驗場(chǎng),以湄潭苔茶群體品種為原料制成。1954年將湄江河名與茶名融在一起正式定名。江河美,茶葉香,隨著(zhù)時(shí)光洗練,逐漸演變?yōu)榻袢振Y名省內外的“湄潭翠芽”。
首先說(shuō)“湄潭翠芽”的茶底堪稱(chēng)“漂亮”,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色澤綠翠,香氣清芬。沖泡之后,扁平秀直的茶條如花綻放,一芽一葉,嫩綠均勻,茶香清新爽嫩,湯色黃綠明亮,既高雅,又不失親和力,正是這種美感,似的“湄潭翠芽”與獅峰極品龍井媲美而暢銷(xiāo)于世。
“湄潭翠芽”為何如此讓人過(guò)目不忘?究其原因還在于其獨特的制造工藝,相較于其他的綠茶而言,“湄潭翠芽”在采摘和炒制方面,都卯足氣力,肯以貴州人特有的執著(zhù)與踏實(shí),堅韌與單純,下別人不愿做的十二分之工夫。
欲飲好茶,采摘當先。手采法是中國的傳統采摘法,好茶均手采。”湄潭翠芽”基于傳統,根據湄江翠片樹(shù)齡、樹(shù)勢和茶類(lèi)對鮮葉原料嫩度要求不同,采用與要求相對應的打頂采摘法亦稱(chēng)打頭采摘法、留葉采摘法、留魚(yú)葉采摘法等3種工藝,保證了采摘精細,也使得“湄潭翠芽”具有批次多,采期長(cháng),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等特性。
“湄江翠芽”炒制技術(shù)考究,既吸取了西湖龍井茶的炒制方法,又有其獨特之處。主要工藝分殺青、二炒、輝鍋三塊。
“湄江翠芽”在殺青時(shí),采用搭、帶、抖、拉、拓手勢,用力講究由輕到重,將芽葉拉直、搭平、拓緊,這樣一來(lái),去除了鮮葉的青草氣,又使得茶香顯露,茶條平伏;
二炒的目的是為茶葉繼續做形和失水,當茶葉轉軟,有熱手感時(shí),換用拉、帶、拓、推、磨手法,將茶葉推直、磨光、磨平,為茶葉成形做準備;
輝鍋即是為了使葉片定形、干燥。先將茶葉貼緊鍋壁,往返磨擦,盡量將茶葉磨光壓平。當茶葉將足夠干燥時(shí),以手輕抓、輕磨、輕推,使葉片扁平光滑,茸毫隱藏稀見(jiàn),手一觸即斷,一捻即為粉末,起鍋攤涼。篩分整形,簸去黃片、魚(yú)葉、老葉,篩去碎末及其他夾雜物。
所有工序,從始至終,都是純手工完成,一絲不得懈怠,正因如此,清香嫩爽的“湄江翠芽”得以新鮮問(wèn)世,靜候一品。
正因為在技術(shù)工藝上肯下工夫,“湄潭翠芽”備受飲茶者和業(yè)界關(guān)注。2015年1月6日,“湄潭翠芽”與北京老舍茶館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xié)議,正式入駐老舍茶館國茶匯精品館。
眾所周知,老舍茶館是集京味兒文化、茶文化、戲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的傳統著(zhù)名茶館。被譽(yù)為“京城名片”,是中華老字號茶樓,也是外國政要、社會(huì )名流品茶、賞茶的首選地之一。入駐其中,與這么多傳統名茶并駕齊驅?zhuān)?ldquo;湄潭翠芽”匠心獨詣的制造工藝,自然非同凡響,不容小覷。而這正是“湄潭翠芽”好看好喝的公開(kāi)秘密,用心做茶,一如用心做人。
不經(jīng)歷人世的萎凋就不易成形,即便成形也經(jīng)不起時(shí)間的檢驗,難免被打回原形。不經(jīng)歷歲月的磨練,就不會(huì )有輝煌的成就,更不會(huì )有面對輝煌的從容和淡定,難免爬得高、跌得慘。
這也許就是一杯“湄潭翠芽”給我們的人生啟示,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唯有踏實(shí)勤勉,才能有所作為;唯有本心堅定,才能有所成就;唯有堅持不懈,才能真誠動(dòng)人。如茶所寓,如是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