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這個取于福建方言中“茶”的發(fā)音的英文單詞,如同瓷器china,總是被直接與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威士忌太濃烈刺激,東方人的表達,是偏茶性的質(zhì)地。茶,是同竹一般的君子,清淡之中的真味,禪機一動,以草木之質(zhì)卻能匡扶正氣。
關(guān)于茶的全部譬喻,在漢語中搭建起一整套象征體系,一盞茶的色香味氣以及熱度之中,表意復(fù)雜:關(guān)于味覺的發(fā)展到爛熟的審美,僅僅是它的第一重臺階:西方人喝紅茶加糖加奶的習(xí)慣,在東方人對湯色、香氣、水頭、韻味的繁復(fù)講究面前,初級得像幼稚園的小朋友。
賈寶玉因為喊著要“喝一大海茶”,而在妙玉面前變成了俗人。在趙州和尚那個著名的佛案“吃茶去”中,茶更深入到了語言所不能抵達的禪機深處,指心見性。
【武夷茶的浪漫符號學(xué)】
茶是東方人的語言。這是一個比喻,因為茶攜帶來的是平和、清簡、內(nèi)向的智慧等等意象。就如同在《茶之書》中,岡倉天心要以茶為自由,向西方世界言說一種東方美學(xué)。然而,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在這重顯現(xiàn)的比喻之下,還隱藏著另一層含義:獨屬于茶的語言——在一縷茶的內(nèi)部,也同樣存在著一種蘊含了極大信息量的“語言”。
這一點,是我們在武夷山,反反復(fù)復(fù)地喝茶,聽茶人說茶,去茶山看茶之后,才頓然體會到的。這種寂靜地貫穿于茶葉漫長的生長及復(fù)雜的制作過程中的“語言”,擁有除聲音之外,幾乎全部的表達方式,活色生香。像莫爾斯電碼一樣,它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與解碼的規(guī)矩,只有最熟悉茶的人,才能從那長短不一的電波中,聽出茶葉們波瀾起伏的“心事”。
一棵茶樹在其生長過程中,如同寫日記般,不斷地將身旁環(huán)境里全部的生態(tài)信息,通過一種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方式,編織進自己的身體里,一一形成自己最獨特和復(fù)雜的氣味、韻味、口味。茶葉,像是一個很早便懂得了自己命運的“思鄉(xiāng)者”,要頑固地記錄關(guān)于自己家鄉(xiāng)的一切,要把這一切記錄于自己的身體與生命。
依照這種邏輯,為什么不可以想象一棵茶樹,其實也記錄了它身旁短暫開放過的一朵野百合的香氣,甚至,某一天曾在它身上停留過的金斑喙鳳蝶的翅膀所扇動起的空氣的味道,甚至的甚至,濕冷的黑夜的味道、白噪音般的毒日頭的味道、時間的味道……
于是,在這般壯闊之中,一種在自然的天性中所存在的“善”與感動,出現(xiàn)了。它使我們對著一泡武夷茶時,心中有了幾分珍重。
于是,在一株茶樹向一泡茶葉進化道路的兩端,茶這種植物對大自然信息的努力的編碼保存,茶人對于攜帶著豐富信息的茶葉小心翼翼的解碼制作,共同構(gòu)成了一門關(guān)于武夷巖茶浪漫而令人有所動容的符號學(xué)——這是武夷茶的語言。這語言關(guān)乎天地人。到武夷山來的人,喝武夷茶的人,不可以不放低一顆心,好好的聽一聽。
【只在此山中,讀懂武夷茶】
在這種浪漫的符號學(xué)中,武夷茶與武夷山互為注腳,形成了奇妙而迷人的互文。從茶到山,從山到茶,不斷奔走、循環(huán)往復(fù),于是才有了愛茶人在武夷山的樂趣。在武夷山,茶的蹤跡,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脈絡(luò)幾乎重合。茶因山水而來,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而生出諸多不同的香氣。
如果你對茶毫無興趣,你在武夷山的游山玩水,將損失不止一半的精神享受;如果你從未到過武夷山,你對于你手中的那杯武夷茶,也將損失不止一半的理解。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大山自古就是高僧文人們出世冥想、修身養(yǎng)性之地,武夷山也不例外,儒釋道在這里三教并存,更是朱熹理學(xué)的形成、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名山、名寺、名僧、名流、名茶交相輝映,正好印證了劉禹錫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巖骨花香是對武夷巖茶最常見的一種描述。不太喝茶的人,往往在這種表述面前疑竇叢生,認為其過于高玄。然而,想象一口茶中擁有巖石的味道,畢竟比想象一杯紅酒中擁有巖石的味道來得容易。在武夷山,茶人們喜歡在一杯茶喝完后,將被子扣在鼻上,狠狠、深深地聞一下杯底香。熟練的茶人,可以根據(jù)杯底的熟香,悉數(shù)辨認出這株茶樹的山場。
山場——撇開專業(yè)的解釋,比較通俗的理解便是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什么樣的土壤?是處于潮濕的山谷底部,還是在日照比較充足的山頭?其周邊有什么樣的植物?對于巖茶來說,最好的山場莫過于三坑兩澗。
在武夷山內(nèi)通往慧苑寺的小路上,水仙、肉桂、大紅袍,一片片茶園只有巴掌大小,飛瀑澗石就在它們左右,野百合掛在山壁之上,紅色的刺莓生長于草叢之間,雨氣與云氣糾纏,茶農(nóng)們冒雨采茶。喝茶、進山,進山、喝茶,在武夷山,對茶對自然不斷地對比“閱讀”,直到某一刻,你的嗅覺將老樅水仙的杯底香,與山澗之中蓬勃綻放的野百合香、低幽曲折的寒蘭香、被曝曬后的丹霞“爛石”遭逢冰涼雨水之際崩裂出的礦物香,種種種種,豁然打通——你才能頓悟到“巖谷花香”四字,并在同時明白了,為何武夷巖茶會被茶人們捧為喝茶學(xué)堂中的“高等數(shù)學(xué)”。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
“喝茶人與巖茶的相遇必然會是比較晚的,一來是因為巖茶口味重,二來,巖茶的內(nèi)涵太豐富。一個人喝茶喝到第十年,可能才會慢慢喜歡上巖茶,但是只要喜歡上了,要想再喝回去其他茶,就難了。”
巖茶像是個終結(jié)版,深奧、難懂,但同時,喝茶的人在“破解”它時,也充滿了探索、發(fā)現(xiàn)、印證的驚喜與愉悅——這種回報超越了單純的口舌滿足,而關(guān)乎想象力,關(guān)乎人與天地間正氣的投契。一杯茶在我們面前展開了整個武夷山,它是武夷山與我們的對話——在武夷山,我們的語言就是茶,只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