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hosea sinensis (Walker)鱗翅目,刺蛾科。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東向靠近邊境線,西向自陜西、甘肅、青海折入四川、云南。
寄主 茶、桑、麻類、桃、李、梨、柑桔、芒果、烏柏、油桐、櫟等。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3—18mm,翅展28—39mm,體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深,觸角雌絲狀,基部10多節(jié)呈櫛齒狀,雄羽狀。前翅灰褐稍帶紫色,中室外側有1明顯的暗褐色斜紋,自前緣近頂角處向后緣中部傾斜;中室上角有1黑點,雄蛾較明顯。后翅暗灰褐色。卵扁橢圓形,長1.1mm,初淡黃綠,后呈灰褐色。幼蟲體長21—26mm,體扁橢圓形,背稍隆似龜背,綠色或黃綠色,背線白色、邊緣蘭色;體邊緣每側有10個瘤狀突起,上生刺毛,各節(jié)背面有2小叢刺毛,第4節(jié)背面兩側各有1個紅點。蛹體長10一15mm,前端較肥大,
近橢圓形,初乳白色,近羽化時變?yōu)辄S褐色。繭長12—16mm,橢圓形,暗褐色。
生活習性 北方年生1代,長江下游地區(qū)2代,少數(shù)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下3—6cm土層內結繭以前蛹越冬。1代區(qū)5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開始羽化、產卵,發(fā)生期不整齊,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見初孵幼蟲,8月為害最重,8月下旬開始陸續(xù)老熟入土結繭越冬。2—3代區(qū)4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蟲發(fā)生期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蟲發(fā)生期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蟲發(fā)生期為9月上旬一10月。以末代老熟幼蟲入土結繭越冬。成蟲多在黃昏羽化出土,晝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產卵,多散產于葉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蟲共8齡,6齡起可食全葉,老熟多夜間下樹入土結繭。
防治方法 (1)挖除樹基四周土壤中的蟲繭,減少蟲源。(2)幼蟲盛發(fā)期噴灑80%敵敵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5%來福靈乳油3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