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焙炙器。
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筒形帶蓋,橫截面為橢圓形,帶提梁, 底有四足,通體用金絲、銀絲編織而成。提梁以素銀絲編織為 復(fù)層,寬0.5厘米,厚約0.2厘米,長20厘米,編結(jié)于橢圓形長徑 兩端。蓋面稍隆,頂端有塔狀絲編物裝飾,蓋面與蓋沿的相交 棱線為金絲盤旋成的小圈,連珠一周,蓋沿與籠體上沿為復(fù) 層銀片,呈子母口?;\體、籠蓋均為五邊形圓的小孔,下沿邊 交結(jié)四個盤圓圈足。通高15厘米,長14.5厘米,寬10.5厘米,重 355 克。
飛鴻毬路紋鎏紋銀籠子:呈桶形,帶隆面蓋,倒“品”字形 足,帶提梁,模沖成型。通體為古錢形實地與菱形孔。直壁、深 腹、平底、四足;蓋拱隆,直沿帶子母口與籠體開合,頂帶圓鉸 環(huán),一銀鏈與籠體相系。蓋面籠外壁模沖出相向飛翔的大雁, 鏨刻羽絨,工藝構(gòu)圖給人以奔放之感。直沿為上、下錯開的如 意花,以魚子紋襯底。沿邊帶耳環(huán),上套鵝形提梁,四足由破 葉花瓣黏接呈“品”字形,紋飾鎏金。
這兩個籠子很可能是當(dāng)時用來盛茶餅的。蔡襄《茶錄》 記••“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篛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 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yǎng)茶色香味 也。”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記:“叔文魏國公,不甚喜茶, 無精粗共置一籠,每次取碾。”以籠裝茶,用溫火慢烤可以達 到兩個目的:一可使茶餅內(nèi)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內(nèi)潮;二 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純正。唐秦韜玉詩曾有碾烤干餅茶的記述,“山童碾破團圓月”,團圓月即指圓形茶餅。
鎏金鴻雁紋云紋茶碾子:鈑金成型,紋飾鎏金,通體方 長,縱截面呈“ n ”形。其主體結(jié)構(gòu)為梭狀槽外帶護槽架;下帶 座墊,木制;上有可以抽出推進的轄板(上帶寶珠形捉手),用 來保持梭槽的干凈衛(wèi)生,形如今日中藥鋪中的藥碾槽。護槽 架和底座兩端都帶如意云頭,護槽架兩側(cè)為鴻雁流云紋,座 壁兩側(cè)為鏤空壺門,門間鏨飾流云奔馬。底外鏨銘文“咸通十 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兩”等字。黃庭堅詞 云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 光瑩。”從碾子形制看,一改民間方形碾而更顯科學(xué)。通高7.1 厘米,橫長27.4厘米,槽深3.4厘米,轄板長20.7厘米,寬3厘 米,重1168克。
鎏金團花銀碉軸:由執(zhí)手和圓餅組成,紋飾鎏金,圓餅邊 薄帶齒口,中厚帶圓孔,套接如搟面杖一樣的中段粗兩邊細(xì) 的執(zhí)手。上有“5尚軸重十三兩十七字號”?;适绎嫴枳鳛橐环N 高雅文化活動,用茶量小,輕推慢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 花”,因而碉軸顯得小巧別致。餅徑9厘米,軸長22厘米,重 123.5克。后來的宋徽宗認(rèn)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輪俗銳法門寺出土的唐代鎏金銀茶碾子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zhǔn)而茶葉聚;輪銳而薄,則遠(yuǎn)邊中而 槽不戛。”他沒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認(rèn)為最理想的碾茶器。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茶羅子:鈑金成型,紋飾鎏金,由 蓋、套框、篩羅和屈、器座組成。蓋頂長方形,直沿,與羅架套 框子母口開合,其上鏨刻兩個飛天翔游于流云間,羅架套框 為雙層,上留口,以放羅端。有方口置屈,兩側(cè)為仙人乘鶴流 云紋,端面為山、云紋。羅為“口 ”形框,雙層,厚約0.2厘米,高 約2厘米,中夾質(zhì)地為細(xì)紗的網(wǎng)篩,極為細(xì)密,近乎今天的細(xì) 紗網(wǎng),出土?xí)r呈深褐色,伴有大量褐色粉末,給人感覺網(wǎng)眼極 細(xì)致。羅下盛茶面的屈——如今日桌框抽屈,以此來看,唐人 用此具來制“黃金粉”,否則網(wǎng)篩不會如此細(xì)致。
不論是烹茶還是點茶,都離不開量具“則”?!恫杞?jīng)》云: “貝1j者,量也,準(zhǔn)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茶)末方寸匕。若好 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十六湯品》則云且 —甌之茗,多不二錢,若盞量合宜,下湯不過六分,萬一快瀉 而深積之,茶安在哉! ”地宮出土的“鎏金飛鴻紋銀則”形如 勺,但其前寬角仰面平后橢圓。柄前窄后寬,后端作三角形, 前后兩段分別為聯(lián)珠組成菱形圖案,間以十字花、飛鴻流云 紋。兩段下方均以弦紋和破式菱形為界,小巧精制,通長19.21 厘米,重44.5克。匙徑2.6厘米,長4.5厘米。
3.SC:茶器。
保持茶面的香味要用盒密存。此鎏金銀盒鈑金成型,紋 飾鎏金。龜形,昂首曲尾,四足著地,以背甲作蓋,蓋內(nèi)焊接橢 圓形子母口。龜首及四足中空,首腹套合加焊,包尾焊接,似 —龜正欲起程。通長28厘米,寬15厘米,高13厘米,重818克。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鈑金焊接,紋飾鎏金。盒體 呈菱弧狀,直壁、淺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蓋、盒呈菱弧形。蓋沿飾一周蓮瓣,內(nèi)以聯(lián)珠紋組成一個菱形,與周邊呈拱斗布 局,中心部位為兩相向騰躍的獅子。蓋、盒子母口扣合。
在唐人心目中,龜象征著吉祥、長壽,獅子象征著雄猛 威嚴(yán)。
(1) PC鹽器。
在茶道發(fā)展過程中,茶圣陸羽對茶中加鹽進行了保留, 使這一方法得以延續(xù)至晚唐^
鎏金摩竭紋銀鹽臺:由蓋、臺盤、三足架等組成。蓋頂為 蓮花形捉手,中空,有鉸鏈可開合為上下兩半,用銀焊接并與 蓋相連。蓋心飾團花一周,面飾四尾摩羯,蓋沿為卷荷形三足 架與臺盤焊接相連,似一平展的蓮葉蓮蓬,支架以銀箸盤曲 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頭兩花蕾兩摩羯,通高25厘米。支架 有鏨文咸通九年文思院準(zhǔn)造涂金銀鹽臺一枚。”鏨文明確 表明此為盛鹽的鹽臺。
銀鐔子: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帶蓋,直口,深腹,平底,喇 叭形圈足,蓋頂為寶珠形提紐。
(2) 點茶器。
《茶經(jīng)》對點茶法稍有提及:“乃斫、乃熬、乃舂,貯于瓶缶 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庵茶”亦即在盞內(nèi)點茶。
從地宮出土文物看,屬于點茶之器不在少數(shù)。秘色瓷中, 兩種碗的口徑和高度都較大,很顯然不適合于作餐具,也不 適合于作飲用器。作為點茶之器來說,越窯生產(chǎn)之青瓷很受 飲茶之人喜愛,因茶水注人后令人感到格外的鮮綠和清爽。
系鏈銀頭箸:上粗下細(xì),通體素面,上端為寶珠頂,頂下 為半厘米寬的凹槽,以轄扣環(huán)。箸子以銀絲編結(jié)的鏈條套鏈。 茶面入碗,以熱水沖擊會泛走茶花,用箸子擊拂,攪拌,調(diào)如 膠狀。
鎏金流云紋長柄銀匙:形制似則,但其柄長直,匙面平整。作為點茶器,擊拂茶花,進行攪拌。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素面,侈口,口沿五曲,曲處 內(nèi)有尖凸棱至碗底,外有凹槽,平底,高圈足稍外撇。通體施 青釉,釉層均勻凝潤,外壁留有仕女圖包紙痕跡。通高9.4厘 米,口徑21.4厘米,腹深7厘米,足高2.1厘米,足外徑9.9厘米, 底內(nèi)徑9厘米,重610克。側(cè)視如一卷荷葉,高度較大,壁斜而 口沿外翻,是點茶用的佳器。
五瓣葵口內(nèi)凹底秘色瓷盤碗:卷沿,尖唇,斜鼓腹,底內(nèi) 平處內(nèi)凹,通體施釉,青綠泛灰。通高6.8厘米,深6.2厘米,口 徑24.5厘米,底徑4.5厘米,重902克。此盤碗也是點茶器。
茶托、茶碗:《物賬》碑明確記為茶托、茶碗。各地出土的 茶碗茶托不止一件。法門寺出土一套托盞均為淡黃綠色玻璃 制品,茶托卷棱圈沿,斜壁內(nèi)收于喇叭形柄把,柄把為管狀 物,帶卷棱圈足,通體較多魚泡,渾沉。
素面淡黃色玻璃茶碗:侈口、禿唇、腹斜光潔呈倒喇叭 形收于小底,底外凸一小包,環(huán)棱圈足,與茶托配套使用。通 髙4.5?5 J厘米,腹深4厘米,口徑12.6厘米,底徑3.5厘米, 重117克。用玻璃來制茶器,表明民間制作茶盞、茶托已有相 當(dāng)歷史。但一些國內(nèi)外專家認(rèn)為,法門寺出土的玻璃來自伊 斯蘭。
法門寺出土的茶器具中少了最重要的風(fēng)爐、煮水的鍋和 盛水的器皿。這大約是在陸羽之后的近100年中,宮廷中已開 始偏重點茶飲法。“上有好者,下有甚焉”,上層的講究和提 倡,自然會對全國乃至國外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