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自北宋創(chuàng)燒以來,經(jīng)歷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的迅速發(fā)展階段,其技術(shù)工藝并臻于完善,至清晚期稍事回落,民國時期又出現(xiàn)復蘇景象,這一時期造就了許多制壺名藝人。加彩紫砂壺在紫砂壺大家族中是一朵晚開的奇葩。起始于清康熙時興盛于雍乾兩代,道光以后走向衰落。初期紫砂加彩效仿銅胎琺瑯做法,全器施滿彩,道光以后大多采用點彩法描繪各種紋飾圖案,即紫砂壺不著地色,用各種色料直接在砂壺上畫出花卉動物形等紋飾,這一時期點彩多為用單色描繪紋飾圖案,且注重民俗性,古人喜歡用小壺品茗:“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P>
筆者收藏有一把藍釉紫砂小扁壺,壺高7厘米,寬17厘米,口徑7.1厘米,容量480毫升。用紫泥制成,短頸,盤蓋,流彎而挺,流由為獨孔,身扁而腹鼓,肩部裝飾一對乳釘,傳統(tǒng)的銅質(zhì)軟提梁,提攜使用方便。壺的主面是一條口含露珠,能吐云噴霧,在波浪中穿梭跳躍的大鯉魚,右邊恰是它吐出氣泡變?yōu)槎涠洳试?。似傳說中的鯉魚跳龍門場景,更企盼國家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百姓生活年年有余。壺的背面和蓋上繪牡丹紋,牡丹為花中之王,代表富貴春暉之意,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被譽為國花。自古就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傾京城”的詩句。
此壺純手工制作,做工簡潔、質(zhì)樸,反映了宜興紫砂藝人不務妍媚而樸雅堅致的藝術(shù)風格。此壺為圈足底,底部中心處鈐“陽羨蔣裕泰制”六字款篆書陽文印。印文清晰規(guī)整,線條細膩勻稱,與當今制壺人印章風格完全不同,具有很濃郁的金石韻味和時代氣息。這些特征是今人鑒別紫砂壺年代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