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在陜西省商山深處:有這樣一株“茶樹”,為了黨的事業(yè),扎根在深山更深處;有這樣一個聲音,“我是黨員!”為了群眾的利益,從不叫苦;有這樣一種腳步,45年來,為了老百姓脫貧致富,永不停歇……
45年來,張淑珍始終致力于南茶北移,將茶葉產(chǎn)地向北推進了300多公里,這無疑是一個奇跡。更為重要的是,她讓茶葉成為當?shù)乩习傩彰撠氈赂坏南M?/p>
奇跡
當你坐汽車穿過312國道路過中國西部北緯33°以北的陜西省商南縣,滿目青翠的茶山使你不能不感到驚奇:昔日的荒山禿嶺,現(xiàn)在到處是郁郁蔥蔥、連綿不絕的茶園。這里已成為我國西部最北端的產(chǎn)茶區(qū),新興茶園面積8.8萬畝,年產(chǎn)茶葉120萬公斤,產(chǎn)值超過8000萬元,茶園成了當?shù)厝罕姷木蹖毰?,茶樹成了百姓的搖錢樹,茶葉產(chǎn)業(yè)已成為當?shù)厝罕娒撠氈赂坏闹鲗Мa(chǎn)業(yè)。
《茶葉栽培學》一書寫道,茶葉生長在北緯30°以內、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南縣位于北緯33°6′至33°44′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商南縣發(fā)展茶葉的事實突破了茶葉栽培學的傳統(tǒng)理論,將種茶地向北推進了300多公里,這無疑是一個奇跡。
奇跡浸透著無數(shù)人的心血。誰付出的心血最多?“當然是張淑珍!”大伙說:“沒有張淑珍,就沒有商南茶。”
創(chuàng)業(yè)
1937年,張淑珍出生于河南省太康縣。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她們兄妹5人逃荒討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送她上學,通過努力她考入西北農(nóng)學院。畢業(yè)時組織上分配她到陜西省林業(yè)廳樓觀臺苗圃,而她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去給人民做事,和未婚夫兩個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一起被分配到商洛地區(qū)商南縣林業(yè)站。
當時,商南縣的群眾生活很苦,“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沒有糧。”怎樣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呢?還得在山上做文章。張淑珍從外地引來楊樹、桉樹、茶樹等在商南試種,想從中找出些生長快、有效益的樹種來。栽的楊樹活了,桉樹、茶樹死了。死了再栽,結果桉樹還是死,茶樹活了,4年之后產(chǎn)茶1.9公斤。張淑珍把它分成38包,分送給有關人士品嘗,給人們帶來了驚喜。
1970年,張淑珍到浙江省紹興縣參觀,那里的群眾在荒山上種茶,茶葉收入占到農(nóng)民總收入的80%。她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報告送給縣委。經(jīng)過調查論證,縣上制定了全縣發(fā)展茶葉的規(guī)劃,并召開了商南縣第一次茶葉工作會議??h上動員萬名勞力開挖茶園,茶園很快發(fā)展到2.7萬畝。1975年,張淑珍領導的茶場首次向國家繳售商品茶250公斤,結束了商南縣不產(chǎn)茶的歷史。
然而,幾年后大批茶苗卻不明不白地死去,全縣只剩下茶園五六千畝。有人開始懷疑了,說什么“不會種茶要種茶,高山坡上吹喇叭。”張淑珍不理會這些。她到茶園觀察,與茶農(nóng)探討,專程去母校請教,終于弄清了原因,主要是土地石灰石含量過高。為了方便群眾,她教給大家一個驗證土壤石灰石含量大小的方法,就是給地里滴稀鹽酸,凡是冒泡泡的就說明石灰石含量大,不能種茶,不冒泡泡的就可以種茶。群眾照著做,再也沒有出現(xiàn)茶苗死亡的情況。張淑珍給群眾算了一筆賬,種一畝茶花200元,四五年就可采摘,一年能產(chǎn)干茶50公斤,收入千元左右,效益是種糧食的2—3倍,占的又是山地。原先種茶想打退堂鼓的人也高興地說:“沒想到茶園成了刮金板!”
茶葉富了商南人。在茶區(qū),僅茶葉一項人均年純收入就超過500元。試馬鎮(zhèn)大坪村茶農(nóng)熊開華建了個茶場,年收入七八萬元,蓋了400多平方米的樓房,3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富水鎮(zhèn)張宏旺夫婦的茶場效益更好,年收入20萬元。茶農(nóng)富了,張淑珍領導的縣茶業(yè)聯(lián)營公司固定資產(chǎn)已達2000多萬元,每年還向國家繳稅款幾十萬元。
執(zhí)著
為了商南茶,張淑珍已奮斗了45年。不管是烈日盛夏,還是嚴寒隆冬,人們總能看到她在茶園工作的身影。回到家中,她又是查看書籍,又是整理資料,終日勞累,廢寢忘食。她與同事們一起總結出合理密植、施肥、修剪、采摘等6項技術措施,使試驗田畝產(chǎn)茶由50公斤上升到270.6公斤,突破了低產(chǎn)關。他們精心研制的“商南泉茗”曾多年被評為陜西省優(yōu)質產(chǎn)品,獲得“陸羽杯”大獎。2002年以來,張淑珍4次帶領技術人員到福建學習烏龍茶的栽培、制作方法,回來后在大坪等地建立了無性系烏龍茶大棚育苗基地,去年研制的1500公斤“商南烏龍”叫響市場,使茶園由一季采變?yōu)榇?、夏、秋三季采,增加了茶農(nóng)的收入。他們還引進龍井、鐵觀音、安吉白等名貴茶苗,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F(xiàn)在,商南茶已形成炒青、泉茗、仙茗、烏龍四大類30個系列。
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張淑珍病倒了,患上了癌癥,進入中晚期。她要去西安治療,茶農(nóng)們含淚相送。張淑珍說:“說不定與大家難見面了。只要你們把茶園管理好,我就放心了。”手術后不久、還在化療的張淑珍不顧醫(yī)生的勸阻,又回到縣上,又走進了茶園。
張淑珍常說,事情是大家做的。我是個共產(chǎn)黨員,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一點工作,況且這其中也有親人的貢獻。幾十年來,張淑珍夫婦把“名利淡如水,事業(yè)重如山”作為座右銘,互愛互幫。想起故去的丈夫,張淑珍就心里難過。她覺得自己對丈夫的關照太少,對母親、孩子的關照也太少了。還是茶農(nóng)理解她,說張淑珍心里只有商南茶。在她看來,茶業(yè)比家業(yè)重,茶農(nóng)比親人親,她對茶農(nóng)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張淑珍,給了她應有的榮譽。張淑珍先后獲得縣級以上榮譽、獎勵130多項次。她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
如今,年近七旬的張淑珍還在為商南茶辛勤耕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