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以為茶和煙、酒應(yīng)該是同屬于一個文化氛圍的,它們都有3個共同點:一是有助于人類社會;二是都不至于一吃就飽,可以隨時吸飲,在吸飲同時聊天談心;三是都是可憑嗅覺來享受的東西。對于文化的影響都很大。而茶更是至少在中國和英國已成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將飲茶評為“制度”,形象地概括了中英社交生活中茶事盛行的特點。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一文中高揚(yáng)茶的地位,認(rèn)為它在國民生活中的作用超過了任何一項同類型的人類發(fā)明。因為茶成了國人生活的必需品,以至于“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此處的描述語帶雙關(guān),在林語堂看來,茶性清靜,使人心平氣和,和中國的國民性格十分協(xié)調(diào)。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zhì)的精髓”。
林語堂是將烹茶與品味當(dāng)作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來看的,他這樣寫道:“實在說起來,烹茶之樂和飲茶之樂各居其半,正如吃西瓜子,用牙齒咬開瓜子殼之樂和吃瓜子肉之樂實各居其半。”而從貯藏到烹煮品飲的一干事項,林語堂則是羅列出了他自己親身實踐的十條“茶經(jīng)”:“第一,茶葉嬌嫩,茶易敗壞,所以整治時須十分清潔,須遠(yuǎn)離酒燈香類等一切有強(qiáng)味的事物,和身帶這類氣息的人;第二,茶葉須貯藏于冷燥之處,在潮濕的季節(jié)中,備用的茶葉須貯于小錫罐中,其余則另貯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時不可開啟;第三,烹茶的藝術(shù)一半在于擇水,山泉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來自堤堰,因為本屬山泉,所以很可用得;第四,客不可多,且須文雅之人,方能鑒賞杯壺之美;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帶微黃,過濃的紅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檸檬、薄荷或他物以調(diào)和其苦味;第六,奶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飲茶半分鐘后,當(dāng)其化學(xué)成分和津液發(fā)生作用時,即能覺出;第七,茶須現(xiàn)泡現(xiàn)飲,泡在壺中稍稍過候,即會失味;第八,泡茶必須用剛沸之水;第九,一切可以混雜真味的香料,須一概摒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玳玳花,以合有些愛好者的口味而已;第十,茶味最上者,應(yīng)如嬰孩身上一般帶著‘奶花香’。”十條之中,大部分是沿襲前人觀點,有些則因其在英國多年的背景,難免有些“洋法喝國茶”的味道。
與前人不同的是,林語堂好用很淺近甚至市井的比喻來評議茶道,比如說到飲茶的氛圍時,他說“飲茶之時而有兒童在旁哭鬧,或粗蠢婦人在旁大聲說話,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談國事,即十分?jǐn)∨d,正如在雨天或陰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常為人評為“妙論”的林語堂“三泡”之說是這樣寫的:“嚴(yán)格的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dāng)?shù)氖鶜q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此“三泡”論的審美趣味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了,是承著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句的思路,前有許次紓《茶疏》中所言:“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余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婷婷裊裊十三余,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開之大以為然。”都不是什么很高雅的趣味,這恐怕與中國文人傳統(tǒng)上總要將佳人作為身邊一物或一景的心態(tài)有關(guān),品茗而如睹秀色,怡然神往,可是,在茶人的格調(diào)上不免打了些折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