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與西湖和龍井茶淵源最深的一位名人應(yīng)該就是虞 集了。一首《次鄧文原游龍井》,在西湖龍井茶的發(fā)展歷史上寫下 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時的虞集,有如慧眼識珠的伯樂,將龍井茶 寫人詩作告知天下。龍井茶也沒有愧對這位知音,最終成為香飄全 球的“綠茶皇后”,并讓虞集的名字,永遠地和龍井茶聯(lián)系在了一 起。
虞集( 1272—1348 ),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祖籍 仁壽(今屬四川),元代最有影響的文臣之一,與楊載、范槨、揭 俱斯齊名,為“元詩四大家”之首。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吳山腳下, 一次與鄧文原等好友共游龍井,受到一位名叫澄公的友人的接待, 喝到以龍井泉水所烹的龍井新茶。虞集大為贊嘆,于是寫下這首 《次鄧文原游龍井》。鄧文原是元代的書法家,也是一位在詩歌上 頗有造詣的文官,或許是因為跟虞集是四川老鄉(xiāng)的緣故,兩人交情 非同一般。很多書上截取這首詩的其中六句,名字直接寫為《游龍 井》,這應(yīng)該是不確切的。這首詩實際上是詩人為好友鄧文原寫的 和詩,詩句描述了詩人和好友一同登山飲茶的環(huán)境和情景。以整體 面貌來欣賞全詩,更能讓人體會到風(fēng)光幽靜、好泉好茶、結(jié)伴品賞 的美境。
在虞集之前,也有過很多描寫西湖茶或者龍井一帶產(chǎn)茶的詩 文,但都沒有直接將龍井與茶聯(lián)系在一起。這首詩留下了關(guān)于龍井 茶最早的確切資料,堪稱贊美龍井茶的奠基之作。全詩如下:
杖藜入南山,卻立賞奇秀。
所懷玉局翁,來往絢履舊。
空余松在澗,仍作琴筑奏。
徘徊龍井上,云氣起晴晝。
入門避沾灑,脫屐亂苔瓷。
陰房絕遺構(gòu)。 取水挹幽竇。
余香不聞嗅。 翠影落群岫。
不取谷雨后。 三咽不忍漱。
千蹬坐吟究。 沈沈度清漏。
胡為裹章綬不僅寫了茶葉的顏色、形 狀特點、采制時間、品飲感受,還明確寫出是用 龍井泉沏泡的龍井茶,同時寫到了龍井山中的秀 麗景色以及和三五知己共飲好茶的愜意。
詩中寫到倒映在瓢中清純茶湯中的“群 岫”,可能就是龍井茶山。“翠影”、“黃金芽”則是對龍井所產(chǎn)之茶的形象比 喻,寫出了龍并茶翠而略黃的色澤,以及龍井茶芽形的特點。從“烹煎黃金芽” 句看,當時的龍井茶沖泡時嫩芽完整,呈嫩黃之色,屬于不經(jīng)碾壓的散茶。“不 取谷雨后”則是點明了龍井一帶所產(chǎn)茶的采摘時間在谷雨之前,以保證茶芽的品 質(zhì)。
全詩的點睛之筆,應(yīng)屬“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這一句。此句用筆非常 之生動傳神,把飲茶人對茶的喜愛之情和茶過三巡,齒頰留香,不忍漱棄的情態(tài) 細致人微地表現(xiàn)了出來,龍井茶的珍貴稀罕也躍然紙上。
元代之時,以蒸汽殺青,壓成團餅的制茶法已逐漸被淘汰,而蒸青、炒青、 烘青的散茶制法大為發(fā)展。這時巳經(jīng)有了揉捻的工藝,干茶經(jīng)過揉捻成為條索之 狀。蒸青葉芽,以鮮葉老嫩不同分為芽茶和葉茶兩類,虞集詩中所述屬于芽茶 類。由于工藝的革新,龍井茶不同于傳統(tǒng)團餅茶的清新淡爽的口感和茶芽自然挺 秀的姿態(tài)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肯定。
當時,龍井茶已經(jīng)嶄露頭角,這首詩又進一步推動了龍井茶的發(fā)展,它不僅 第一次提出了龍井茶,而且描寫了采自谷雨前的狀如“黃金芽”般的龍井茶用龍 井水沏泡后的美妙。隨著詩歌的廣為傳誦,很多愛茶的人都知道了龍井茶。人們 紛紛效仿虞集龍井山中品龍井的雅事,每年春天都要去龍井品嘗這種龍井茶。這 樣看來,每年春天追逐龍井茶的杭兒風(fēng),在六七百年前就已經(jīng)形成了。
當時的文人也紛紛以龍井茶為主題,記錄、描寫、推崇龍井茶的特色、品質(zhì) 和品飲后的感受,文人雅士們的詩詞書畫使品嘗龍井茶成為風(fēng)靡一時的時尚。當 時來杭州旅游的游客都必游龍井,頗有不到龍井等于未游杭州的意味。
辯才的禪茶之緣
宋代,西湖群山中的寺院都有種茶的習(xí)俗,寺中高僧都精于點茶品茶,以 茶結(jié)緣。天竺、靈隱二寺茶園歷經(jīng)1000多年,今日依然存在,是《茶經(jīng)》里面記 載的茶園中僅存的兩座寺院茶園。辯才曾經(jīng)是上天竺的住持,晚年想過清靜的生 活,便來到獅子峰落暉塢一個小寺院,打算在此度過余生,這個小院就是今天的 宋廣福院,也是從則的老龍井寺。
辯才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位著名高僧,當時的杭州官員和著名文人都愛去寺院 與禪師品茶論禪。他的到來,使得曾經(jīng)清寂的山寺一時香火劇增,龍井寺也因此 蓬蓽生輝、名聲大噪。據(jù)說,當初就是辯才率領(lǐng)僧人們把天竺、靈隱二寺的茶樹 移植了過來,在獅子峰開辟茶園,如今這里已成為龍井茶最主要的產(chǎn)區(qū),且品質(zhì) 絕佳,被后人視為龍井茶的發(fā)祥地。
清光緒十八年版《西湖佳話古今遺跡》之《蘇栻與辯才》
一夜帖〔宋〕蘇軾書宋時,秦觀、趙拃等人均與禪師有著較好的交情,經(jīng)常來寺拜訪品茗,寫下 《重游龍井》、《游龍井記》等詩文。蘇東坡更是與辯才交情深厚,留下“虎溪 送客”等美談。辯才與這些名士的交游唱和,使得老龍井擺脫養(yǎng)在深山無人識的 清寂,成為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勝。茶禪一味的佳話,也從此多了龍井這一篇章。
蘇軾的西湖茶緣
蘇軾是宋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也是資深愛茶人士,對茶有著深人研究和獨特見 解。同時,蘇軾與杭州、與西湖也是頗有淵源。
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初到杭州,蘇軾就寫下這首詩:“未成小隱聊中 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杭州的湖山之美包 容了蘇軾瀟灑的性情和不拘小節(jié)的胸襟,他在這里度過了最快樂的日子。西湖的 詩情畫意與蘇軾的豪放才情似乎相見恨晚,杭州的好、西湖的美,總在他寥寥幾 句詩中表現(xiàn)出精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除了西湖,西湖周邊的群山和廟宇也是蘇軾經(jīng)常游訪的地方。靈隱寺、天 竺頂、葛嶺上、老龍井都留下了他不羈的腳印吧?與辯才禪師的佳話還時不時被 后人傳頌,如今的杭州市民在走過龍井過溪亭時,或許也會偶爾想起這位曾經(jīng)的 “市長”吧?
蘇軾與杭州有緣,還因杭州的茶。有一年的秋天,蘇軾到葛嶺寶嚴院游訪, 寺僧以垂云新茶招待他,蘇軾以大龍團回贈,并留下一首《怡然以垂云新茶見 飽,報以大龍團,仍戲作小詩》記錄這次的茶之交,詩中云:“妙供來香積,珍 烹具大官。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曉日云庵暖,春風(fēng)浴殿寒。聊將試道眼,
莫作兩般看。”
蘇軾在離開杭州之后,曾寫了一 首《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詩,告訴 即將出使杭州的朋友應(yīng)當注意的事, 詩是這樣寫的:
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
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
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至今清夜夢,耳目余芳鮮。
君持使者節(jié),風(fēng)釆爍云煙。
清流與碧讞,安肯為君妍。
胡不屏騎從,暫借僧榻眠。
讀我壁間詩,清涼洗煩煎。
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便。
應(yīng)逢古漁父,葦間自延緣。
問道若有得,買魚勿論錢。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這或許是蘇軾對杭州最精妙的描述, 那份最美好的情懷又怎是三言兩語可 以說得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