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在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大清王朝,他與康熙皇帝前呼后應,精心營建出了一個康乾盛世,為時人和后人所稱道和景仰。
這個乾隆皇帝也是一個地道的茶客。
乾隆當皇帝到第十六個年頭時(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到了杭州后,他抽空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采制?;氐娇蜅?,他余興未盡,提筆寫了一首《觀采茶作歌》的詩。在詩中,他對炒茶進行了生動地描述——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xù)續(xù)添,干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jīng)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歷第二次南巡,他再次來到杭州,此間,他到云棲觀看采茶和制茶。觀看后,他對茶農(nóng)的現(xiàn)狀深有感觸,又寫了一首《觀采茶歌》:“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后賤,民艱觸目陳鳴鑣。”此刻的乾隆,似乎已從采茶的艱辛里體會到了生活的困苦和勞動的辛苦,因此他說:“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弘歷第三次南巡,這一次,他去了龍井,游覽了當?shù)氐娘L景名勝,察訪了民間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現(xiàn)狀。之后,他在龍井邊上,取龍井泉水烹茶,品后,他感覺很好,喜不自禁,當日寫下一首題為《坐龍井邊上烹茶偶成》的詩:“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jié)焙成谷雨前。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p>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歷第四次南巡時,他到了杭州后,怎么也忘不了三年前嘗過的龍井茶和龍井泉。但因事務太多,他一直沒時間去,就在他將要離開杭州的前一天,他終于擠出了時間,重游了龍井。來到龍井,依然是在老地方,坐在龍井,叫茶官沏上最好的茶。他飲后,依然贊嘆不已,吟成《再游龍井》:“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問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無夢,天姥那希李謫仙?!?p>乾隆在獅子峰胡公廟前品飲龍井茶時,對龍井茶的香清味醇大加贊賞,一高興,就封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打這以后,從這十八棵茶上采摘的茶,就成為乾隆的專用茶,一直到乾隆去世。除這些“御茶”外,龍井茶一直是清代的主要貢品。如今,“御茶”樹已消失了,惟有遺址還在,成了一段歷史,一處景點,一個回憶。
由于乾隆帝非常好茶,他在位期間,全國各地的名茶,幾乎都成了朝廷的貢品。如:洞庭湖的“君山銀針”、巴陵的“君山貢茶”、福建的“鄭氏茶”等等。
乾隆不僅是個品茶的行家,而且是個鑒水的專家。他幾次南巡,隨身攜帶著一個特制的銀斗。他帶這個銀斗的目的,是到了一處就測量水的重量,然后根據(jù)所比較出的輕重,評定泉水的優(yōu)劣。經(jīng)過他多年鑒評,他認為北京玉泉山的水為第一。為此,他寫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一文:“嘗制銀斗較之,京師玉泉之水斗重一兩,塞上伊遜之水亦斗重一兩,濟南珍珠泉斗重一兩二厘,揚子金山泉斗重一兩三厘,則較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則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涼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p>除了廣泛地于泉水進行測評外,乾隆還對雪水進行了多次測評。測評的結果是:雪水比北京的玉泉還輕三厘,他因此得出結論:烹茶還得用雪水為上佳。有了這樣的測評結論后,每遇瑞雪紛飛之時,紫禁城里最為忙碌的事就是大量收取瑞雪。瑞雪收好以后,就與松子、佛手、梅花一道烹茶。這種茶在當時被稱為“三清茶”。朝廷每次舉行茶宴時,乾隆就賜三清茶與眾臣們品嘗。品嘗三清茶,極其講究,一是要廣集大臣們和內(nèi)庭翰林的聯(lián)句,賦為三清茶詩,以此烘托飲茶的氛圍,增加品茶的文化含量和烹煮佳茗的儒雅風采。二是所用的茶碗,是乾隆特地御制的,上面燒制得有乾隆的詩詞。這種茶碗,十分精致,充滿了皇家風范與氣度,可堪稱為瓷器中的絕品。茶宴結束后,參加茶宴的各位大臣可以把御制的茶碗帶回家。大臣們自然樂于帶走這樣的茶碗,為的是榮耀、自豪和得意。
在中國,乾隆這個茶客,真正做到空前絕后了,要超過他人,恐難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