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初年的一個盛夏季節(jié)﹐在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的蒲家莊大路口的老樹下﹐一位三十來歲的漢子擺了一個涼茶攤。他長得很瘦﹐開襟的粗布短衫顯現(xiàn)出這人家道的清貧。而這個茶攤除了一小缸粗茶﹑四五只粗瓷大碗外﹐讓人納悶的是攤桌上竟擱著筆墨紙硯文房四寶與賣茶怎么也不沾邊。
這位瘦漢便是中國古典名著《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人﹐為清代文學(xué)家。蒲家號稱“累代書香”﹐蒲松齡出生時正值明末清初的大動亂之時﹐家道中衰﹐家境維艱。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xué)﹐但卻屢試不第﹐不得不在家鄉(xiāng)農(nóng)村過著清寒的生活﹐做塾師以度日。在艱難時世中﹐他逐漸認(rèn)識到像他這樣出身的人難有出頭之日﹐于是他將滿腔憤氣寄托在《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中。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這部短篇小說集已初具規(guī)模﹐一直到暮年方纔成此“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的故事來源非常廣泛﹐有出自蒲松齡的親身見聞和自己的虛構(gòu)﹐還有很多則出自民間傳說﹐其中設(shè)置茶攤便是蒲松齡征集四方軼聞軼事的一個辦法。他將這個茶攤設(shè)在村口大路旁﹐供行人歇腳和聊天﹐在邊喝茶邊海闊天空亂聊中﹐蒲松齡常常捕捉到故事的題材和素材。后來蒲松齡干脆立了一個“規(guī)矩”﹐哪位行人只要能說出一個故事﹐茶錢他分文不收。于是有很多行人大談異事怪聞﹐也有很多人實(shí)在沒有什么故事﹐便亂造胡編一個。對此﹐蒲松齡一一笑納﹐茶錢照例一個不收。也不知道耗去了多少茶錢﹐蒲松齡攢集到許多故事素材﹐最后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生活經(jīng)驗(yàn)﹐將許許多多牛鬼蛇神﹑妖魔狐仙充實(shí)﹑完美成一篇篇小說。
蒲松齡以茶換故事一事又通過許許多多的行人傳播而聲聞遐邇﹐于是又有許多人雖不曾喝過蒲松齡一口茶﹐卻紛紛將自己的珍聞捎寄給他。蒲松齡又幾經(jīng)修改和增補(bǔ)﹐終于完成了這部不朽的文言短篇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