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人文中國·茶香世界”2007年第二屆中華名茶評選活動中,由我市源茗祥茶業(yè)選送的“大紅袍”從全國眾多茶業(yè)機構選送的600多種參評茶葉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成為汕頭唯一的獲獎茶葉,也首開汕頭茶界在人民大會堂領獎的先河。面對記者,如今已是中國茶學會會員、中級評茶師的林少明一邊沖茶,一邊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染上“茶癮”萌生“制茶”念頭
林少明出生于澄海,從小家里人愛喝茶,他也漸漸染上了“茶癮”,幾乎每天都茶不離嘴。高中畢業(yè)后參軍入伍,先后到過湖南、廣東湛江、廣州等駐地,但唯一離不了的就是茶。家里人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他寄一包茶葉過去,有了茶,他便跑到有工夫茶具的老鄉(xiāng)處共享“口?!?。林少明退伍后留在廣州,剛開始做的是運輸生意,經(jīng)常要在各地來回跑,那時身邊總是帶一套茶具,到哪里便拿出來以茶會客,茶成為生意桌上的好“助手”。
隨著與茶的感情與日俱增,每年到收茶季節(jié),他都會與茶友自費趕往“中國茶葉之鄉(xiāng)”———安溪,實地了解茶的生長環(huán)境、種養(yǎng)采收、制作風格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與當?shù)夭柁r(nóng)、茶商交流心得,比對各種條件下產(chǎn)茶的異同。幾年間,安溪的每個山頭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時他對茶已經(jīng)到了癡迷的程度,甚至覺得別人做的茶都不能合自己的口味,并萌生了自己制茶的念頭。
以茶會友事業(yè)蒸蒸日上
通過工夫茶林少明結交了幾位志同道合的茶友,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廣州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幾家茶館,在安溪鐵觀音名山擁有百多畝的有機茶園,又與武夷山市巖茶廠結盟,成為武夷山市茶葉局授權的汕頭唯一巖茶大紅袍直銷處,形成了產(chǎn)、制、銷一條龍的經(jīng)營模式。雖然事業(yè)有成,他卻忘不了家鄉(xiāng)潮汕大地才是工夫茶的發(fā)源地。去年,他在澄海筑一茶館,希望以茶會友,坐而論茶道,享受喝茶其樂無窮的過程。
虛心學習滿腹“茶經(jīng)”
通過自己的摸索及請教茶界名師,林少明形成了一套比較獨特的“茶道”。他喝茶講究的是“茶韻”,茶韻包含茶的外形和內(nèi)質,我們平時喝的茶葉要經(jīng)過采青、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包揉、烘培等多道工序,茶青質量好,這是茶韻的基礎。他對茶葉的質量精益求精,生產(chǎn)的大紅袍都是長在純風化石上的巖茶,用土肥、柴熏、常翻土等“土辦法”來代替化學肥或農(nóng)藥,一年只產(chǎn)一次,盡量保存茶葉中的優(yōu)點。而制茶的關鍵還在于后期采用的特殊工藝,烘培機是他自己特制的,采用文火慢燉,每一批茶葉都要經(jīng)過燉火、退火反復12次,整個工程要歷時一個月左右。
自制大紅袍韻味十足
冬夜飯后,微風中透著些許寒意,端坐于林少明的茶店中,泡一壺“大紅袍”,在裊裊的茶香中,聽他天南地北地大“侃”茶經(jīng),實在是一種愜意的享受。記者在其茶館中發(fā)現(xiàn)幾張獎狀,都是“純品大紅袍”這兩年所獲的殊榮:第二屆“凱捷杯”中華名茶銀獎,首屆及第二屆中華名茶(汕頭)博覽會暨茶文化研討會金獎……經(jīng)過十多年孜孜以求,如今的林少明也由當初憑著“初生牛犢”之勇闖蕩江湖的毛頭小伙,成長為茶葉界的翹楚。汕頭市茶文化學會的許其武會長喝過林少明的“大紅袍”后贊不絕口,他說,若說茶有多種性格,這款大紅袍正如“少婦”般成熟豐滿,嫻靜而又風情萬種,內(nèi)涵豐富,充分體現(xiàn)了大紅袍的特點,也可以看出主人是一個嗜茶如命、有一定茶藝修養(yǎng)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