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茶葉大家族中的珍品,歷史悠久,遠負盛名。我國19世紀白茶出口的歷史,已為眾所周知,然而,白茶起源于何時(shí),卻說(shuō)法不一。
據查,陸羽《茶經(jīng)》中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的記載,文中同時(shí)寫(xiě)有“茶坡”、“茶溪”、“茶陵”。茶陵是“永陵谷生茶茗焉”?!鞍撞枭健笔巧L(cháng)白茶樹(shù)的山麓。且不說(shuō)永嘉縣東三百里便是大海,就其“白茶”而言,指的是白茶樹(shù)的一個(gè)品種,而不是白茶產(chǎn)品。
宋代“白茶”頗為盛名。宋慶歷年間,吳興、劉異為北苑拾遺云:“官園中有白茶五六棵,而壅培不甚,茶戶(hù)唯有王免者家一巨株”,這便是王家白的最早記錄。隨后王家白聞名天下,但未見(jiàn)“王家白”制法與品質(zhì)的描述記載,直至宋子安著(zhù)《東溪試茶錄》時(shí),將“白茶”列為茶葉七個(gè)品種之首:“茶名有七,一曰白葉茶,民間大重,出于近歲,園培時(shí)有之,地不以山川遠近,發(fā)不以社之先后,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端,取其以為茶端,取其第二者為斗茶,而氣味殊薄,非食茶之比”。由于“白茶”品質(zhì)優(yōu)異,相互轉告,繁育擴種,僅建甌壑源就有“白茶”十多處,數十殊。白茶多出于葉氏,這也許時(shí)“葉家白”的出處。
宋代對“白茶”記載,較詳細的應屬《大觀(guān)茶論》:“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這種“白茶”以其稀有而名貴,被選作宋代貢茶。但就其制法而言,乃屬綠茶之范疇,非今日之白茶。
宋代大觀(guān)年間,繼“白茶”之后,又出現三色細芽,即小芽、揀芽、紫芽,在揀芽基礎上又創(chuàng )“銀線(xiàn)水芽”,其取芽方法與現今白銀錢(qián)針極為相近。
明代田藝衡“查泉小品”載有“茶之團者片者,皆出碾磴之末,總不差今之芽茶也……”“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這一生曬方法與“抽針”方法相結合,已初步形成現代白茶制法。原來(lái)聞龍“茶箋”進(jìn)一步追述:“田子執以生曬不炒不揉為佳,亦未之試耳”。這種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當今白茶的制法特點(diǎn)。將“取芽”、“生曬”、不炒不揉融為一體,即當今白毫銀針的制法。而田子執甌中的“旗槍”,已是白牡丹的雛形。因此,可以推斷,白茶制茶法始于12世紀,而遲成于16世紀初葉。
至于白茶的特征,顧名思義,其色澤不如綠茶翠綠,不似紅茶烏黑,不象烏龍紫褐;而是色白如銀,茶湯素芽淺淡,茶性溫涼健脾。白茶發(fā)源地在福建福鼎,19世紀初建陽(yáng)、政和、松溪等地也先后生產(chǎn),品種又分“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新工藝白茶”等?!般y針”和“白牡丹”又列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