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針白毫,簡稱銀針,又叫白毫,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近年多稱白毫銀針,按制茶種類分,屬白茶類。它與宋代《大觀茶論》中記述的白茶,以銀線水芽為原料制成的“龍團勝雪”餅茶和現(xiàn)代的凌云白毫、君山銀針等茶不同,它們的原料先經(jīng)蒸、炒殺青,屬綠茶或黃茶類。
現(xiàn)代白茶類的創(chuàng)制始于銀針白毫。明代田藝衡《煮泉小品》中稱:“茶者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如果說這是關于古代白茶的記述,則現(xiàn)代白茶堪稱是古老而又年輕之茶品。
銀針白毫的產(chǎn)地為福建省福鼎、政和兩市。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chuàng)制銀針白毫。約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在福鼎市選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菜茶因茶芽細小,已不再采用。政和縣1880年選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種茶樹,1889年開始產(chǎn)制銀針。
現(xiàn)今銀針白毫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良種茶樹。大白茶樹茶芽肥壯長大數(shù)倍于菜茶茶芽,這也許就是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南方茶樹“今茶之美者,其質(zhì)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fā)便長寸余”的原因。福鼎大白茶為遲芽種,茶芽肥壯,多酚類、水浸出物含量高,成品味鮮、香清、湯厚。大白茶良種茶樹原料是制造銀針白毫的必要的物質(zhì)基礎。
采制銀針白毫的茶樹,每年秋冬要加強肥培管理以培育壯芽。翌年采制以春茶頭一、二輪的頂芽品質(zhì)最佳,到三、四輪后多系倒芽,較瘦小。臺刈更新后萌發(fā)的第一輪春芽特別肥壯,是制造優(yōu)質(zhì)銀針白毫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銀針白毫原料的要求,一般不采制。
銀針白毫原料采摘標準為春茶嫩梢萌發(fā)一芽一葉時即將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將真葉、魚葉輕輕地予以剝離。剝出的茶芽均勻地薄攤于水篩上(一種竹篩),勿使重疊,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風前處,曬晾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籠以30~40℃文火倍至足干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籠曬至全干的,稱為毛針。毛外經(jīng)篩取肥長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稱銀針腳),并篩簸煉除葉片、碎片、雜質(zhì)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熱裝箱。
銀針白毫芽頭肥壯,遍坡白毫,挺直如針,色白似銀。福鼎所產(chǎn)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澤,湯色淺杏黃,味清鮮爽口。政和所產(chǎn),湯味醇厚,香氣清芬。
銀針白毫泡飲方法與綠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經(jīng)揉捻,茶汁不易浸出,沖泡時間宜較長。一般每3克銀針置沸水燙過的無色無花透明玻璃杯中,沖入200毫升沸水,開始時茶芽浮于水面,5~6分鐘后茶芽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懸浮茶湯上部,此時茶芽條條挺立,上下交錯,望之有如石鐘乳,蔚為奇觀。約10分鐘后茶湯泛黃即可取飲,此時邊觀賞邊品飲,塵俗盡去,意趣盎然。
銀針白毫早在1891年開始外銷,1912~1916年為極盛時期,當時福鼎與政和兩市年產(chǎn)各1000余擔,1917~1921年受歐戰(zhàn)影響,銷路阻滯,一落千丈。近敘年來,銀針年產(chǎn)也僅在幾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間,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目前銀針白毫主銷港澳地區(qū)。也銷往德國及美國等地。在歐洲有的在泡飲紅茶時,于杯中添加若干銀針,以示名貴。
銀針性寒涼,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華北被視為治療養(yǎng)護麻疹患者的良藥。1982年被商業(yè)部評為全國名茶,在30種名茶中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