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中記述:“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據(jù)記載:東晉司馬睿時(公元317—322年)溫階官于宣城,進貢茶一千斤,貢若三百斤。這是宣城生產(chǎn)貢茶最早的歷史記載。
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中引《隨見錄》云:“宣城有綠雪芽,亦松蘿一類,又有翠屏等名色?!薄缎强h志.光緒本卷六》說:“松蘿處處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廣,敬亭綠雪茶,最為高品。”
敬亭綠雪始創(chuàng)于明代,其產(chǎn)地敬亭山自古以來為宣城近郊名勝。唐代詩人李白《獨坐敬亭山》詩云:“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狈矚v代到過敬亭山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詩贊詠。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敬亭綠雪茶名的由來,有三種傳說。一曰:有一位姑娘叫綠雪,她心靈手巧,采茶不用手摘,而是用嘴銜。有一次她在懸崖上采茶,失足身亡。為了紀念她,敬亭山茶得名“綠雪”。二曰:開湯后,茶杯上云蒸霧蔚,冉冉上升,浮起團團祥云,杯中雪花飛落,猶如天女散花。這天女傳說就是那個綠雪姑娘。三曰:沖泡后,杯中茶葉朵朵,垂直下沉,伴隨著白毫翻滾,好似“綠樹叢中大雪飛”而得名。一為民間傳說,二說富有神話色彩,三者則名實相符。
恢復敬亭綠雪的研制工作自1972年開始,1978年通過審評鑒定。1982年和1987年分獲國家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部和省名優(yōu)茶證書。
敬亭綠雪產(chǎn)地宣城縣敬亭山,屬黃山余脈,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風景幽雅秀麗,山上因有敬亭而得名。山高280米,兩峰聳立,茶樹生長在這兩峰之間的陰山上,尤以—峰庵一帶石縫中所產(chǎn)之茶品質(zhì)最佳。這里崖懸壁峭,云霧籠罩,氣候溫潤,泉水潺流,土層深厚,土質(zhì)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是名茶品質(zhì)形成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
敬亭綠雪在清明至谷雨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這里的茶農(nóng)說:“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币馑际且绮赡壅?。敬亭綠雪采摘一要爭時間,二要上高山,三要進行選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大小勻齊,芽齊葉尖,形似雀舌。采制技術還要做到以下四點:一要做到對夾葉、魚葉、老葉、紫芽、病蟲葉、焦邊葉等六不采;二要做到輕采輕放,勤采勤放,防止鮮葉變質(zhì);三要做到及時攤放,采回的鮮葉薄攤待制;四要做到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敬亭綠雪的制造分殺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
殺青:鍋溫要求130—140℃,每鍋投葉200—250克。先抖炒2分鐘左右,再抖悶結合。殺青適度,起鍋攤涼。
做形:鍋溫60℃左右,手法分搭攏和理條。搭攏是四指并攏與拇指并用,使殺青葉在掌心內(nèi)做形時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雛形。理條是運用腕力和指力,使葉子在鍋內(nèi)往復地理直茶條。搭攏和理條,有分有合,根據(jù)葉色、葉形、葉溫的變化而定。做形手勢要求“輕、重、輕”,“快、慢、快”,以免發(fā)生黑條、脫亮、碎芽、焦點。當形成雀舌形,約四成干,即可出鍋。
烘干:分毛烘和足烘。毛烘用四只烘籠,開始溫度110℃,以后依次下降。下烘后攤涼半小時左右,轉(zhuǎn)入足烘。足烘采用暗火,低溫長烘,溫度60℃左右。足干后過二、三天,再復烘一次,裝罐封口。
敬亭綠雪形似雀舌,挺直飽潤,色澤翠綠,身披白毫。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持久,滋味醇和爽口,葉底嫩綠成朵。飲評者有詩贊譽:“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綠勻嫩香氣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瓷雪花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