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史料史,茶的名稱和很多,歷經(jīng)變異,如茶、詫、酒、苦荼、茗、盧等等。
茶字最早見于《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間世,其中已有采茶薪樗(《幽風(fēng)·七月》)和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fēng)·谷風(fēng)》)之句。
我國古代記言體史書《尚書》稱茶為詫,在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茶則被稱做詫。
西漢末年,揚(yáng)雄在他的《方言》中稱茶為詫。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這書《爾雅》中,則在苦荼的解釋,則茶又被稱為詫了。
在東漢時的《桐君錄》中,茶叫做瓜蘆木。東晉的裴淵在他的《廣州記》中記載酉平縣出盧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茶又被稱做盧。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荼芽也的解釋;成書于晉代的《華陽國志·巴志》中也有園有芳品香的記載。
上述這些茶的名稱,據(jù)后人考證,是茶的異名同義字。但在唐以前那漫長的年代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茶字。隨著茶事的發(fā)展,從一字多義的茶中逐漸衍生出茶字,這已是在中唐,茶圣陸羽撰寫《茶經(jīng)》的時候了。此后茶開始成為通用的名稱,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一直沒用至今,為炎黃子孫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