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娜
一位福州籍茶學家最新考證——“方山露芽”產(chǎn)地在長樂
宋徽宗吟詩頌名茶
記者在長樂泮野村采訪時結識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林建志,得知他新近考證出失傳一百多年的貢茶———“方山露芽”的產(chǎn)地,就是在今天的長樂市航城鎮(zhèn)泮野村。此研究成果已得到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認可。昨天,記者再赴長樂,采訪了這位建筑工程師出身的茶學家。
《唐國史補》、《新唐書·地理志》等史書記載:唐時貢茶地區(qū)計有十六郡,長樂郡所貢為方山露芽茶,出產(chǎn)于長樂郡閩縣方山寺廟。史書記載,公元742年改福州為長樂郡,公元933年改福州為長樂府。
自唐代始,歷代帝王都喜好“方山露芽”,但要數(shù)宋徽宗最愛此茶。他在《大觀茶論》序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歐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禁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所得而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焙髞?,這位皇帝還專門作詩吟之:“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初開寶篋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P>
“方山露芽”清末消失
林建志今年40歲,建筑工程師,是1936年集體移民武夷山種茶的長樂人后代,在武夷山辦有“夷仙茶業(yè)”,是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福建省茶文化研究會會員。有眾多茶學茶藝論文見諸專業(yè)雜志,在去年的上海國際茶文化節(jié)暨中國精品名茶評比會上榮獲“小紅袍”茶金獎。
據(jù)他考證,唐宋時“方山露芽”最盛,元代閩地管制甚嚴,農(nóng)業(yè)田園荒廢甚多,茶葉大量減少,但“方山露芽”仍是貢茶。到了明代,長樂一帶常鬧饑荒。明萬歷年間,長樂人陳振榮愛國心切,不顧禁令,從海外帶回番薯種植,逐漸改茶園而種地瓜,出茶量銳減,但“方山露芽”還是貢茶。到了清末,“方山露芽”徹底消失。貢茶產(chǎn)地在泮野村
福州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方山露芽”的尋找。清朝出版的《閩都別記》,記載著五虎山一名方山。此書雖沒有記載此地產(chǎn)茶,但不少人據(jù)此認為閩侯的五虎山可能是“方山露芽”老家??杀樵L五虎山周邊,種茶歷史極短且量少,大量史書也沒有記載這里產(chǎn)貢茶,所以人們又不敢認定這里就是千年貢茶的故鄉(xiāng)。因此,長期以來,“方山露芽”產(chǎn)于何處成了一個謎。
林建志有一年自武夷山返鄉(xiāng),在村里一幢老房子中赫然發(fā)現(xiàn)掛著“閩侯縣”的門牌。查史書得知,清朝時泮野村一直屬于閩縣,1912年后才與侯官縣合并,歸入閩侯縣。1934年,包括泮野村在內(nèi)的閩侯六里歸入長樂。林建志在村中小住,發(fā)現(xiàn)村里人的口音與長樂其他絕大部分地方人的口音不同。再查《唐文粹》、《閩詩傳》、《福州府志》、《長樂六里志》等,得知閩縣光俗里浮峰山之五虎侖也稱方山,建有方山寺。而浮峰山就在泮野村,泮野村老人怕后代記不清山頭名,十幾年前還在浮峰山麓墻上記下各山頭名,其中就有“九龍聚會浮峰上(九頭龍侖),五獸存窩金峰下(五頭虎侖)”。
林建志還在村里找到方山寺遺址,挖到一些唐代、宋代方磚,這些方磚上還留有“虎山”二字。
再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周邊有獨特茶文化。比如,今天長樂民間仍流傳“閩蠻人煮苦菜”之說,至今還采“六角仙”、“只古菜”,煎水做涼茶。這與《詩經(jīng)》所言的“堇茶如飴,皆苦菜也”,《說文解字》說的“茶,苦菜也”是一致的。長樂至今方言“茶”也代表“藥”,老人現(xiàn)在“煎藥”、“吃藥”還是說“煎茶”、“吃茶”。唐代顏師古《匡謬正俗苦菜篇》有“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苦菜名茶草,治療病功效極多”。另外,中國的根雕茶具是明末長樂人孔氏利用被水沖刷的根發(fā)展而來的,民間的茶爐、茶碗、火鉗、茶籮、茶攤、茶擔、茶盤、茶壺、茶席等茶具歷史相當悠久,還保留著大量茶詩、茶話。更重要的是,林建志還在長樂找到了明朝遺留的古茶樹。
唐宋貢茶為方山寺廟所種,《長樂市志》綜述:南北朝時有方山寺等寺院12座,唐五代有72座,宋代有46座。這說明長樂寺廟多。
這一切證明,千年貢茶“方山露芽”的產(chǎn)地就在長樂泮野村。
這幢明代院子里發(fā)現(xiàn)了1912年掛上的“閩侯縣”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