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泡茶,馬上就令我想起張藝謀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古人泡茶講究三要素,茶、具、水這三樣,都與泡有著微妙的關系。
且說茶具。茶具種類繁多,有陶器、瓷器、銅器、錫器、金器、玉器、漆器等等,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就是紫砂陶器了,民間形容紫砂壺說它“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變餿”,有點詩情畫意的就要吟詩揮毫,“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往下數(shù),排第二的就數(shù)瓷茶具了。瓷茶具瓷質(zhì)堅硬細膩,釉層豐厚,色彩青翠如水,令人愛不釋手。中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zhèn)出產(chǎn)的茶具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
紫砂茶具是用紫泥燒制的,紫泥色澤紫紅,質(zhì)地細膩,可塑性強,滲透性好,紫泥礦物組成屬含鐵的粘土—石英—云母系,形成細小均勻的團粒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的雙重氣孔使紫砂茶具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瓷茶具是用長石、高嶺土、石英為原料燒制的。瓷器質(zhì)地堅硬質(zhì)密,表面光潔,薄者呈半透明狀,敲擊聲音清脆響亮,吸水率低。
你也許要說這些都不需要了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壺質(zhì)是影響泡茶效果的重要因素。
壺質(zhì)影響泡茶的效果,這里所指的壺質(zhì)主要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茶具,泡起茶來,香味比較輕揚,密度低的茶具,泡起茶來,香味比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它表現(xiàn)得比較清揚,或者說這種茶的風格是比較清揚的,如綠茶、花茶、小葉苦丁等特種茶,那就用密度較高的茶具來泡,如瓷器;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讓它表現(xiàn)得比較低沉,或者說這種茶的風格是屬于比較低沉的,如鐵觀音、水仙、佛手、普洱等后發(fā)酵茶類,那就用密度較低的壺來泡,如陶壺。這與我們烹飪所使用的鍋具原理相當,炒青菜,我們希望炒出來的青菜又脆又綠,所以我們用鐵鍋猛火快炒。如果煮魚頭,我們喜歡用砂鍋或燉鍋,文火慢煮。如果我們用鐵鍋煮魚頭,當然還是可以吃,但是魚湯一定沒那么稠、那么滑;如用砂鍋炒青菜呢?我沒嘗試過,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與陶瓷茶具的燒結(jié)程度有關,我們經(jīng)常以敲出的聲音與吸水性來判斷,敲出的聲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燒結(jié)程度高,否則燒結(jié)程度就低。像瓷器,我們很容易就可辨別出是吸水性低的茶具。而吸水性高低又與壺具的保溫程度息息相關,我們習慣性希望茶壺保溫效果好,事實上是不一定的,因為如果保溫效果是絕對需要的,那一把壺就要做得厚厚的,質(zhì)地燒得松松的,結(jié)果很難賣得出去。再說,茶泡到適當?shù)臐舛染鸵巡铚钩鰜?,哪會在壺?nèi)保溫?講究的泡茶法甚至于還使用定時器,浸泡的時間控制以秒計算呢。
除了陶器和瓷器,按質(zhì)地分還有很多種類,每種茶具泡出的茶都是各具茶韻。茶以具而泡,一盞好茶具,才能“歸來清香猶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