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妙,在乎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古人惜墨如金,這“造、藏、泡”,字字皆是關(guān)鍵。
宋代蔡襄在《茶錄》中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之謂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得更為具體:“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以上說明,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的“水老”。此時,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fā)殆盡,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未沸騰的水,古人稱為“水嫩”,也不適宜泡茶,因水溫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飲用不便。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看泡飲什么茶而定。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茶(綠茶類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一定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而在高溫下,茶湯容易變黃,滋味較苦(茶中咖啡堿容易浸出),維生素c大量破壞。正如平時說的,水溫高,把茶葉“燙熟”了。
泡飲各種花茶、紅茶和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則滲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較少,茶味淡薄。
泡飲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較極老,必須用100℃的沸滾開水沖泡。有時,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沖泡后在壺外淋開水。少數(shù)民族飲用磚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放在鍋中熬煮。
那么,如何來判斷水的溫度呢?可參照古人“三沸說”。陸羽《茶經(jīng) . 五之煮》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南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記其友李南金提出用聽覺辨別水溫的方法,以一首詩加以概括:“砌蟲唧唧萬蟬催(一沸時聲如階下蟲鳴,又如遠處蟬噪),忽有千車捆載來(二沸,如滿載而來,吱吱啞啞的車聲);聽得松風并澗水(三沸,如松濤洶涌、溪澗喧騰),急呼縹色綠瓷杯(這時趕緊提瓶,注水入甌)。” 現(xiàn)代的煮水器因裝有自動控制器,不需要依靠水的沸聲來辨別候湯。
水煎得過頭或不及,古人常用“老”(或稱“百壽湯”)、“嫩”(或稱“嬰兒沸”)二字加以形容。這種講究,看似繁瑣,實則有其道理。沒燒開或初沸的“嫩”湯,泡不開茶固然不好;開過頭的水,隨著沸騰時間的延長,會不斷排除溶解于水中的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此即陸羽所說“水氣全消”,亦會影響茶味。特別是不少河水、井水中含有一些亞硝酸鹽,煮的時間太長,隨著蒸發(fā)的加劇,其含量相對增加;同時,水中的部分硝酸鹽亦會因受熱時間長而被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一種有害的物質(zhì),喝下有害物質(zhì)含量高的水,自然對人體不利。
一般來說,泡茶水溫與茶葉中的有效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關(guān),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就愈濃,反之,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就愈淡,一般60度溫水中茶的內(nèi)含物質(zhì)的浸出量只相當于100度沸水中浸出量的45%-65%。
這里必須說明一點,上面談到,高級綠茶適宜用80度的水沖泡,通常是指將水燒開之后,再涼至所要求的溫度,如果是無菌生水,則只要燒到所需的溫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