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普洱茶“由藏到炒”的關(guān)鍵一年。各種來頭的金融化炒作平臺一哄而上,茶市洋溢著一派虛假的繁榮氣氛。
有心的茶友可能留意到,各個平臺活躍的茶品基本上都是廠商為炒作量身打造的新品,而市場存量巨大、已達到或趨近品飲期的中期茶卻不見身影。面對茶市新一輪炒作“盛宴”,曾被藏家們寄予“升值”厚望的中期茶為何被拒之門外?
這要從普洱茶金融化炒作的模式說起。
當前,國內(nèi)幾個正在熱火朝天運作的普洱茶金融平臺,大多是采用“機構(gòu)做莊,廠商配合,散戶‘參賭’”的套路。這種零和游戲中,廠商扮演的是籌碼生產(chǎn)者的角色,普洱茶僅僅是場上的道具而已。如果“籌碼”是新茶,發(fā)行價、發(fā)行數(shù)量、發(fā)行渠道、品質(zhì)完全可控,莊家與廠商都有充分的騰挪空間,可以輕松實現(xiàn)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而中期茶要上場運作,難度就大得多。
首先,適合炒作的應(yīng)該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且具備一定規(guī)模。這種中期茶往往分散在民間藏家手中,搜集起來比較困難,價格也相對透明,炒作空間有限。
其次,中期茶受制于倉儲條件,品質(zhì)良莠不齊,如果上場運作,質(zhì)量評估、定價都非常麻煩,而且可能會帶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
再次,中期茶的真?zhèn)舞b別也是機構(gòu)不愿面對的難題。各大知名品牌在市場上流通的B貨、仿品不在少數(shù),小眾品牌產(chǎn)品則大都不成體系,鑒別更是吃力不討好,誰會愿意干這種傻事?
所以,盡管普洱茶金融化炒作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諸多廠商被裹挾其中,但中期茶的“歷史遺留問題”并未得到絲毫解決,流通難、變現(xiàn)更難仍是藏家們無法擺脫的夢魘。
對于普洱茶廠商來說,如果希望通過金融化炒作,拉動庫存中期茶消耗,顯然也不現(xiàn)實。用于炒作的新茶與中期茶本來就不是一個體系:前者的買家是投機散戶,后者的目標客戶則是品飲型消費者,兩個體系的交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普洱茶“由藏到炒”,已經(jīng)離茶的品飲屬性越來越遠。莊家、廠商推波助瀾,懵懂散戶癡迷于紙上富貴,一場熱鬧大戲只等著鼓聲戛然而止那一刻。
當然,一大批散戶毫無懸念就要躋身“藏家”的行列。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真正的藏家何必羨慕金融化炒作,敢于“參賭”的散戶也應(yīng)當有愿賭服輸?shù)挠職?,否則上場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