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蒲公英、蘇葉、鴨跖草。 [功用]發(fā)散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發(fā)熱,無(wú)汗,全身酸痛難受。 [制法]蒲公英30一50克、蘇葉10克、鴨跖草30克挫碎,納入熱水瓶中,沖入適量
[組成]金銀花、連翹各30克,桔梗、薄荷、牛蒡子各18克,竹葉、荊芥穗各12克,豆豉、甘草各15克,鮮蘆根30克?!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無(wú)汗或有汗不多,頭痛口渴,咳嗽
[組成]淮山藥、生苡仁各60克,柿餅霜24克。 [功用]補益脾肺,養陰止嗽。 [主治]虛勞久咳,肺脾陰分虧損,飲食懶進(jìn),干咳無(wú)痰,手足心熱,或潮熱盜汗。 [制法]先將山藥(鮮品用120克)、苡米搗碎,以
[組成]黃精、黨參、山藥、黃芪各等量。 [功用]益氣補虛、健脾潤肺。 [主治]病后脾肺兩虛,體倦食少,氣短懶言,大便溏薄或食不消化。 [制法]上四味各15克,用文火煎20分鐘,再用武火煎沸,取汁去
[組成]青蒿15克,烏梅7克,麥冬10克,鮮荷葉9克。 [功用]清熱祛暑,生津止渴。 [主治)中暑或暑熱病后,持續發(fā)熱不退,口干渴欲飲,胃不思納,汗多者。 [制法)鮮荷葉切碎,與前三味共置保溫瓶中,以沸
[組成]玄參15克,麥冬、生地黃各12克。 [功用]滋陰生津,潤燥通便。 [主治]溫熱病后,津液耗損,口渴喜飲,大便干結,口干舌紅,詠細稍數。亦可用于虛人、老年之津枯便秘證。 [制法]取上藥搗碎
[組成]玉竹、麥冬、沙參、生地各12克。 [功用]養陰生津潤燥。 [主治]溫熱病后,體虛不復,口燥咽干、舌紅,大便干結者。亦可用于肺結核病潮紅、顏紅、口干者。 [制法]上藥切成薄片或研為粗末,置保溫杯中
[組成]石斛15克,冰糖適量。 [功用]養陰清熱,生津益胃。 [主治]溫熱病后期低熱不足,口干渴,及虛勞煩熱,夢(mèng)遺滑精。亦可用于婦女不明原因低熱,心煩,口干者。 [制法]將石斛剪碎,置保溫杯中
[組成]人參10克,天門(mén)冬6克,干地黃15克。 [功用]養陰益氣,潤肺滋腎。 [主治]溫熱病后氣陰兩傷,睡臥不安,不思飲食,神志恍惚者;亦可用于肺結核或慢性支氣管炎,遷延不愈,干咳無(wú)痰,咽燥口干,氣短乏力
[組成]玉竹、北沙參、石斛、麥冬、烏梅各等量?! 功用]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主治]①口渴津傷,消谷易饑,辨證屬肺胃燥熱的消渴病。②熱病傷陰,咽干口渴,或虛勞干咳潮熱,或病后五心煩熱,目暗,納少舌